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59


“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五十九(1228)

今天继续学习窦校长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创生历程。

(二)创立发展(2000年9月至2007年8月):提出主题教学核心理念——确立“三个一”语文素养目标

如果抱守以往的经验或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该继往开来,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并站在“课程”的高度,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

在提出“三个超越”之后,窦校长进一步思考:怎样将超越的教材观、课堂观、教学观更科学地落到实处?怎样寻找一个载体,带动超越,落实超越?

承前才能启后。2000年9月,窦校长又从一年级开始带班。特别是窦校长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就是以主题(当然,此主题更多是专题或话题,与窦校长提出的主题内涵不同)单元编辑的。这种编排体例给窦校长很大启发,是否可以把一个单元的多篇课文整体教学?于是,窦校长确立了“天下情怀、完整人格”等指向价值观的核心素养目标和“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语文素养目标。

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的一员,窦校长在人民大会堂做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发言,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此后,窦校长来到北京,调入清华附小工作,历任副校长、校长,一步一步把主题教学发展至今。激励的声音激发了窦校长进一步的思考:超越不能没有边界,需要以主题作为抓手,整合内容,实现教学结构化、序列化。主题教学的雏形呼之欲出。

跟随课改脚步,窦校长结合教材编排特点,依据课标“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借鉴西方课程统整理论,将语文教材中单篇课文破碎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召开个人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窦校长正式提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执教《再见了,亲人》,以“伟大的友谊”为主题,带动同一作者的另一篇《我的老师》学习。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霍懋征老师现场听课后评价:“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在霍懋征老师的指导建议下,2004——2005年,窦校长继续以课例实践主题教学。引导学生在对语文字的推敲、对篇章结构的感悟、对文体特性的把握中体会主题,并在此基础上,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群文共读,促进精神发展。如《秋天的怀念》一课,窦校长根据文本中的“好好儿活”引发学生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灵魂那些事儿》等,启发儿童对于主题“珍惜生命”主题的深思。

此后几年,窦校长的实践研究侧重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中对“毁灭”的追问,在《马拉松》中对“牺牲”的追问,在《成吉思汗和鹰》中对“错误”的追问,在《游园不值》中对“不值”的追问等。至此,逐渐形成了主题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开放与统合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