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级的自律,是长期主义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决定减肥,开始时动力十足,跑步、节食、不吃碳水……可坚持不到一个月,就没了动静。学习英语,开始时激情澎湃,上课、记单词、看无字幕电影……可坚持不到10天,就抛在脑后。说好早起,开始时斗志昂扬,闹钟一响就迅速爬起,可坚持不到一周,就关掉闹钟继续闷头大睡。

开始总是轰轰烈烈,结局总是惨淡无声。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半途效应”: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心里因素和一些客观原因而在“半途”放弃,最终导致失败。

最顶级的自律,并非间歇性自律,而是持续性的长期主义。

作家严歌苓,是出了名的自律。她每天雷打不动伏案写作六七个小时。在美国留学时,因为稿费收入有限,她就一边打工一边写作。有时下班回到住处已经疲倦不堪,恨不得倒头就睡,但她还是会强行把自己按在写作台上。泡上一杯特浓咖啡提神,铺开稿纸埋头苦写,时常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她只能倒在床上眯一会儿,然后起床去上班。执笔挥手间,就跨过30年。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寒冷凌冽;无论是身处低谷,还是高光时刻,她都一直保持着这个写作习惯,仿佛已融入进血液里。她曾笑称自己为“写稿佬”。正因如此勤勉,她笔下诞生出30多部小说,斩获多项国际大奖。其中《芳华》《金陵十三钗》被改编成电影,深入人心。

长期的自律,必定带了量的增长和质的升华。日复一日不一定能华美逆袭,但年复一年定能实现飞跃。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一时的快慢,而是持久的耐力。

网上有人问:“为什么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高赞回答说:“因为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必然”取得最后的成功;非长期主义者,只能得到‘偶然’的成功,然后在一次次基本概率事件下,归于平庸。”

很多人不是败在开始,而是输给了没有坚持。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从超乎常人的自律和锤炼中历练出来的。

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太多人沉浸在得过且过的日子里,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荒废了自己。待到意料之外的黑天鹅事件降临时,只能被按在地上捶打,毫无还手之力。

生活实苦,唯有自渡。只有熬过苦涩,才能脱颖而出。命运的天平,总会倾斜于优秀的人。而优秀的人之所以卓越,是因为舍得对自己下狠手。人前有多风光,人后就有多辛苦。

作家老杨的猫头鹰说:“你得过且过从春天走来,你大概过不完冬天就要离开。”优胜劣汰的世界,懒惰放纵注定会被淘汰。对于寻常人而言,没有金汤匙加持,就必须要努力奔跑,否则人生只会越过越难。自律的拼搏路,是必经之路,要想挣脱泥潭,就要拼尽全力去蜕变。破茧而出的过程有多苦,展翅高飞时就会有多美。

想起一句话:“人生没有太晚的起步,只有太懒惰的辜负。”对自己狠一点,自律一点,就是改变生活的开始。自律或许很难,但不自律一定会很苦。

山本耀司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真正的自由,不是懒散,而是自律。

懒散的人,把日子越过越紧凑;自律的人,使人生越来越广阔。一个人自我管控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人生的高度。短暂一生,不求超越别人,但求持续超越自己。如此以往,才不辜负每一个朝阳。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顶级的自律,是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