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故事之 “她”字与刘半农

    刘半农,原名刘寿彭,改名刘复,初字伴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号曲庵。

    1891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34年,在北京病逝后,葬于香山碧云寺东侧风景秀丽的玉皇顶。

    他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刘半农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学及摄影理论的奠基人。

    刘半农在新文化运动中,写了大量的诗歌,内容多是反封建的,形式上着力模仿民歌,后结集出版诗集《扬鞭集》。

    同时,刘半农又采集了不少民歌,编为《瓦釜集》。他以“半农”自诩,表明他关注劳苦大众,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他还精心研究语言学,并有不少语言著述,在中国现代语言史上卓有成就。他创造的“她”就影响深远。鲁迅在回忆刘半农时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表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

    在“五四”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伊”字则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

    1918年,刘半农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首次发表了《“她”字的研究》一文,在此文中他最先把“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谁知,一个“她”字在文化界竟引起强烈反响。1920年,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将《“她”字问题》写好之后,寄给当时发表过几篇论辩文章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栏。

    此文写于1920年6月6日,发表于1920年8月9日;发表之后,又收入《半农杂文》中,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认同。




    渐渐地,“她”字便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出现在文章书籍中,并最终为人们广泛使用。

    就连刘半农只在文章中提及而未来得及深入解说的“它”字,现在也成为人之外的其他物名的确定代词而被广泛运用。

    知识点拨

    人称代词所指的是说话的人叫第一人称,常见的有“我、我们”;指代的听话的人叫第二人称,常见的有“你、你们”;指代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叫第三人称,如“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郑老师于2020-7-9 星期四 整理

明天咱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献字赎罪”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字故事之 “她”字与刘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