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教育,因冥想而完整

这篇推荐的文章是来自克里希那穆提的《谈冥想和教育》,由曼谛悟思编译。

考虑到可读性、中英文语境的不同,有些地方为意译,融合了曼谛悟思对克里希那穆提的理解、对内心的理解,有些地方在括号内予以补充。

语言是有局限的,当我们忠于内心本质,自然要放下对语言的执着。

职业和工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我们压根没有时间来修养内心,理解自己;殊不知,内心世界才是我们的人生。

我们总是从职业或工作的角度出发,来度过此生;直到走近生命尽头,才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多少有一点冥想的意味。

看看我们自己,我们究竟只是拿钱教课的教师,还是作为灵魂的教育者,来帮助更多人从整体上培育内心?

一个耳鼻喉专家,整日都在检查耳朵、鼻子和喉咙,TA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各种耳朵、鼻子和喉咙;偶尔才去思考一下人生,探究内心的真相。这似乎是很多人的生活状态,被各种专业、职业、行业所分割着。

我们能否拥抱一种完整的人生态度?这种拥抱的过程就是冥想。我不清楚大家是否冥想,也不清楚冥想对大家意味着什么。

当下的教育中,哪些部分真正包含冥想的元素?冥想究竟是什么?看看当今的教育环境,我们如此看重学位,证书,找一份工作,获得财务上的安全感,这变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而冥想是真正去观察和体会内心那些难以衡量的状态,却未曾在教育中有所体现。

我们得去理解什么是冥想,而不是如何做冥想;后者是对冥想肤浅的看法。如果一个人能够理解什么是冥想,那这个理解的过程本身就是冥想。

什么是冥想?什么是思考?如果我们要去探究什么是冥想,那我们就得去探究什么是思考。要不然,只去理解冥想反而变成一个新的想法游戏,新的幻象,跟现实毫不相关。

要去真正理解什么是冥想,单靠语言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语言是有局限的;我们必须去理解整个思考的过程,去理解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思考是对记忆的响应,是唤起记忆的过程。想法被语言和符号承载着,于是也变成了语言和符号的奴隶。

试想一下,当你听到“买房”,“买车”,“总裁”,“领导”,“总理“这样的词语时,你观察过你的反应吗?当听到”禅“的时候,多少人会产生神秘且高不可攀的感觉?

不得不承认,语言在大多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内心即语言。我们在一个由语言和符号搭建和扭曲的世界里,生活和思考;而这种以语言为主的思维框架本身就是旧的。

如果你可以在自己身上观察到这一点,那这种观察本身就会给你带来重大的影响,而这种观察就是冥想。


你可曾想过,若没有言语,是否还有想法?有没有一种思考不依赖于语言,因此和时间也毫不相干呢?(因为语言的使用即想法,想法的跳转即心理时间。)如果内心世界可以把它自己从语言和符号中解脱出来,那是不是存在一种探究,没有目的,因此也超越了时间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内心的整体画面。如果内心被想法占满,那内心就无法感知。当思考发生的时候,观察就无法进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语言来看世界,那是看吗?

当我看到一朵花的时候,说这是一朵玫瑰;那我究竟是在「看」花还是在「看」玫瑰这个词语触发的意象呢?这样一种被语言支配的大脑怎么可以去观察无穷无尽的内心世界呢?只有在无穷无尽的内心世界里,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创造。

一个机械性的大脑(大部分人的大脑都是如此)不断的去吸收各种专业知识,可以去发明、拓展,但这跟创造毫无关系。(为什么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们缺乏创造力,因为他们无法停止思考,走出机械性的思维模式。)

如果大脑被各种想法占据,没有空间和空白,它就不能承载一个无穷无尽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大脑,被想法劫持,被各种语言、结论、技术、专业所困;这样的内心,不压抑才怪呢。当我们面对新的挑战,所有过去的答案、规范、传统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努力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因此人生就是被各种连续或者不连续的努力串联起来,在这些努力中,人的雄心壮志和内心矛盾带来一种排外式的专注。

我们驻足想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努力?如果你没有努力,就停滞不前了?你努力了,就不会停滞不前了?如果内心深刻理解了“努力”的本质,内心就能释放一种崭新的、不同的能量,跟成就,志向无关,因此也没有任何的冲突。这种能量就是行动力。

在努力的过程中,包含了想法、行动,以及如何桥接想法和行动的问题。所有的努力都意味着这些。要意识到想法和行动是一个天然的分裂。(陷入想法便无法行动;专注行动的时候,没有想法。)

我们为什么让这种分裂存在呢?不正是这种分裂导致了各种精神冲突吗?想法和行动的冲突越大,分心越严重,行动越勉强。于是,生活就变成了一场永无止息的冲突。

有没有可能去教育我们自己和学生们如何去过一生?这里指的不是那种所谓受过教育的状态,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心灵,能够享受自然,整体上认识内心,苦难,爱和世界之美。

当我们探究什么是冥想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安静的身体,大脑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要有一个安静的内心;不是那种刻意追求的安静,而是自然的、寻常的、健康的安静。这样的内心状态不会因为动机去寻求一个结论。

如何去探索未知和不可衡量的内心世界?如何理解信仰?这就是冥想的一部分。

在如今这个时代(互联网盛行,人工智能也被捧得天花乱坠),很多事情可以让计算机来完成,人似乎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读书的时间,如果这些时间没有被各种娱乐挤占的话。(爆炸的信息量在不断冲击着每个人的小现实;向内探索因而变得更加迫切了。)

我们的智识,不仅是指逻辑推理的能力,更是一种向内感知的能力,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人们希望通过权威、顺从和效仿来获得一种安全感,这种幻想正在摧毁人们的智识。(如果没有冥想,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冥想意味着我们要有一颗极其柔韧的内心,不去接受,不去拒绝,不去默许,不去顺从。冥想就是让内心舒展,去感知,去观察,没有任何旧有知识和经验的束缚,去看到内心无限的空寂。不受任何想法的限制,不被任何内心画面屏蔽,去看清世界的本质,这需要一颗极其安静的心。

这种智识或者说是智慧,无法来自于当前的教育、书本和各种技能。观察内心世界,需要整个身体都安静下来,放松且敏锐,才能观察得到。如何去获得这样一种状态?这个获得的过程就是冥想。

你怎么能把这种状态带入到学校中?首先,要观察,要让内心变得细致而平静,让身体变得敏锐。

而我们只是关心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考试,上个“好”大学,拿到学位,找到工作,然后,我们默默接受他们在这样一个狂躁的社会中沉沦。

若真是为了学生们能够在这样一个混乱的世界上好好的活着,那就得引导学生去欣赏人生的美,不是自己的人生,也不是其他人的人生,而是无我的人生,自然的一生。

充满热爱的生活,需要很大的谦卑,这便是冥想的一部分。

我们如何去创造这样一种教育环境呢?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完美,他们也不会自然而然变得卓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去适应由我们这一代人留下的、这样一个充满焦虑和恐惧的社会。

我们如何去创造这样一个环境,让他们从中深刻看到这些影响,从中发现美,看到美,感受美呢?

我们有时间去教授数学、科学、音乐、英语,为什么没有时间来探究冥想呢?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你真的能从内心感受到冥想是多么的必要,你一定会付诸精力把冥想融入到教育中。

冥想意味着做一个完整的人,过一个完整的人生;而不是被各种细分专业所框限的人生。内心本身就具有一种状态,能够从整体上感知,超越语言,超越想法,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入一种无时无刻、无边无量的境界。

(类似庄子所说:“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忘掉生死,忘掉是非,达到无穷无尽的境界,寄托于无穷。)

如何通过教育,让学生们看到人生的全貌,不是琐碎的片段,从整体上认识人生,认识内心?

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整体认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读 | 教育,因冥想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