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

    继上周学习了《终身成长》之后,这周我们学习到了《如何学习》。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学习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恒久不衰的话题,这本书里就跟我们分享了许多学习方法的干货,也颠覆了我们很多关于学习的谬论与认知。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本书里的所见所得。如有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首先,谈到学习就不得不说记忆。我们的大脑存储记忆的方式其实是像网状的,它由一个一个记忆的片段连缀组合并且编织成网,记忆与记忆之间相关联的点交错,就组成了我们的记忆网。当我们回忆起某个知识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大脑中通过一些信息去提取到这个知识组成的记忆片段,而你所提取到的记忆片段又与你当下所要运用到的知识相联合,重新排列组合存储进大脑里。这个时候,你所提取到的知识又得到了强化,又形成了另一条提取这个知识点的线索。

    那么存储在我们大脑中的记忆片段与记忆网络会不会消失呢?当然不会。记忆网只会因为你所加入的信息与线索而变得越来越丰富。那既然记忆不会消失,遗忘又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会觉得记忆会渐渐的变淡最后消失不见,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记忆在大脑中是不会消失的,只是随着时间的增加提取那段记忆难度也越来越大,但只要在一定合适的刺激下,是可以把它成功提取出来的。

“和强大的储存能力比,提取就显得逊色很多了,因为在任意时间,我们都只能提取到当下这个时刻与给定线索有关的记忆,且是很有限的一小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懂得记忆是需要提取的,并且我们只能提取到与当下这个时刻与给定线索的记忆,我们怎么去利用这样的特点去增强自己对记忆的提取能力呢?

    1.营造熟悉的环境

    当营造一个熟悉的环境时,意味着提取的线索越多,也就越利于我们提取记忆。我自己也常有这个体会,我是一个声乐学习者,很多时候练声、歌唱的“感觉”(其实就是大脑对声带以及整个身体的肌肉协调工作的记忆)在老师上课带我发声的时候能达到,但是一下课就没有那种“感觉”了,这是件很懊恼的事情。那么我下去练习的时候怎么做的呢?我会尽量在练声的时候在同一个琴房甚至站在同一个位置,眼神望向的地方也尽量一致。并且听当时上课的录音,尽可能“欺骗”自己又回到了上课的那个场景来练习,或者当时老师让我扎着马步找感觉,我练习时也会这样去做。其实做这些都是为了更多的增加自己提取记忆的线索来找到“感觉”。这个就是刻意营造熟悉环境的方法。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坑,就是一旦刻意营造的线索在现场产生了变化因此提取不到的时候,我们的记忆还不如没有线索的时候。那怎么去“反脆弱”呢?——在不同的环境里去练习。很多时候我自己会出现这个问题,出了琴房就不知道怎么唱歌了、换个音乐厅就唱不好了,现在我意识到应该要去各种不同的场合练习,找到那种歌唱的“感觉”。

    2.增加记忆提取的难度

“有一个规律是这样的,当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的时候,越是费了大力气,那么当我们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就飙升得越高,换句话说,学得越扎实。”

    在这里蔡叔提醒我们在看完一本书后,复习的时候尽量关上书,努力去回忆起书里学到的内容,这样会记得更牢固。我试过在看完一章节后,尽力去把里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再描述给别人听一遍,后来果然发现我讲述过的,也就是复盘过的比其它章节的内容记得更清楚。也因此我现在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把这周学习到的内容复习,加入自己的思考并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整理输出,相当于我将在这本书里学到的内容、与自己以往的经验思考总结串成了几条记忆线索存储在大脑中,以此也增加了提取这段记忆的联结点,也就增强了记忆。

    3.间隔练习

    也就是分隔时间来练习,在一段时间内多次重复的练习不如分开来练习效率更高。

“大脑天生就会对快速重复的信息变得越来越不感兴趣,因此,当你拉开时间间n隔的时候,你的学习“性价比”很高,但当你快速重复的时候,其实后面几遍的学习效果是有损耗的。”

  学习了记忆的规律之后,再来看看有哪些助于学习的方法。

    1.时常进行自我测试

    自我测试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在考试之前将所有的知识点考自己一遍。当我们在进行自我测试的时候,我们就是在主动进行记忆提取练习,主动去获得的东西总是比被动输入的更让人记忆深刻;并且当你在克服了困难成功提取到记忆之后,你的这段记忆又重新排列组合并与你此时的思考产生了新的联结点,也就更有利于你以后的提取。

“大脑要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内容,所要付出的努力远比直接重读一遍或者重学一遍要多得多,而这份额外的努力则强化了记忆的储存线索与提取过程之间的联系。”

    2.想不出来了,停下来,换件事做

    当我们的注意力持续在某个点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困在一个思维定势里,并且想不出来好点子。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放下这件事去做一些别的事情,学习过刘未鹏老师的《暗时间》之后,我们就知道有很多时候看似不在学习,实际上大脑仍然可以在进行思考。

“很多东西的解法是要跳出原本的定势的,这就需要停下来,从别的领域汲取灵感,让思考的强运行变为弱运行才可以,因为只有当弱运行的时候,思维才不会排斥各种奇怪的可能性,而强运行只是以最优解的效率为先。这个时候,如果你原本的积累足够,你的“顿悟敏感性”足够强,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个过程称作“孵化”。当然要达到孵化期,必须是你的前期积累足够,黔驴技穷了再放下手头的事去做别的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

    当然孵化也需要时间,也因此想要出精品,必须给自己留有足够的“余闲”来孵化。

    3.“渗滤”

    “所谓渗滤,就是利用打断效应,不停地将你的重要事情停留在关键点,从而使自己对它一直保持“高度敏感”的状态,充分利用暗时间收集起与之相关联的一切,并反思改进。”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打断效应。很多时间管理书会教我们去列出阶段性目标,以此来达到目的,更为专注的去一个个一步步完成目标,而不被其它的信息所干扰。比如当我们要在一定时间内做好一些事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通常会被争夺涣散,做着这个想着那个,最终导致什么都没做好。实际上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被正面利用,也就是说当你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时,做到正重要的关头,停下来,去做一些别的简单事,那么这个时候这件事已经在你心里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你会不知不觉利用身边的一切去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进入了“孵化”的过程,也就多出了一份“暗时间”。

    4.交替练习

    说到交替练习我首先想到的就是hilt,这种高强度间歇的训练方法在单位时间内所达到的锻炼效果比同时间内匀速训练的效果好太多。用更直观的数据来表示就是20分钟hilt训练所燃烧的热量相当于在跑步机上匀速慢跑60分钟消耗的热量。作为一个资深的减脂者,我是亲身体会过像insanity 这样高强度的运动训练的,效果显著。那么在学习中也可以运用这样强度交替的方法,这倒是我之前所没想到的。

“多伦多大学脑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因兹利希特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大脑对发现不协调的地方天生敏感。”这种敏感性和困难挑战可以更好地锻炼到大脑,”

所以,在同一个训练难度上反复练习是一件很没有效率的做法。那么,以后当我在给孩子们教学钢琴的时候,我可以灵活的使用教材,采用难度交替的方法,用难度大的作品刺激他们的舒适区,难度小的作品树立信心。

未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