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说他特别欣赏年轻人放下架子,去做快递小哥
马云在被采访的过程中表示,他特别欣赏年轻人敢于放下架子,去做快递小哥。
他认为,很多年轻人去送快递,会让快递行业发生变化,让快递行业变得更有意义。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鼓舞年轻人。这个例子是80年代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陆步轩,毕业后被分配到柴油机厂,觉得不合心意,辞职辗转做了很多职业都不满意,于是下海卖猪肉去了。
北大毕业卖猪肉,在2003年的时候,被广泛报道,一度成为负面人物。但是,陆步轩今天已经成为身价过亿的猪肉富翁。
所以马云说:陆步轩敢于放下身段,敢于改变自己,敢于从卖猪肉中学到东西,那才是真正的北大精神。
也以此鼓励送快递的年轻人,希望他们成为下一个陆步轩。
我们曾经说过很多次,听中国人说话,重点不是他说了什么,重点是他没说的那些。
马云没有说什么呢?
比如陆步轩的故事,他的成功究竟是为什么?
2003年陆步轩被报道后,一度很消沉,他觉得给母校丢人了,但是凡事都有两面,祸兮福之所倚。
同为北大毕业的陈生,一个做猪肉加工连锁生意的老板,当时身家已经过亿,他敏锐的发现了商机,找到了陆步轩。
陈生邀请陆步轩去广州,一起开一个屠夫学校,陆步轩任校长,然后借用当年媒体广泛报道的效应,迅速把陆步轩包装成一个品牌,北大卖猪肉,这本身就自带流量。
陆步轩成了早期的网红,出书《北大屠夫》,并且编纂教义《猪肉营销学》,然后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开始网上兜售猪肉,乃至兜售猪肉营销课程。
其实这就是最早的直播带货模型,外加教学变现。
很快,陆步轩也成为了亿万富翁,然后荣归母校,做成功学演讲。
所以马云没有告诉你的才是陆步轩成功的真正原因。
一个人,北大毕业的,在互联网初兴的时代卖猪肉,恰巧被媒体广泛报道,在资本力量的介入下,形成网红效应。
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因素,能否缺了其中一个环节?
1、假如这个人,不是北大毕业的,比如一个职高生,毕业了卖猪肉,你觉得媒体有没有兴趣报道,或者说报道了有没有人看?
其实别说职高,只要不是特别顶级的名校,都不会有人关注。
2、如果不是2000年附近,而是今天,你说你耶鲁毕业卖猪肉,容不容易得到足够的关注?
答案是不容易。
陆步轩那个时代互联网刚刚形成萌芽,芙蓉姐姐那种段数都能火遍大江南北,这是初发效应。
而今天自媒体早已成熟,人家藤校毕业在那里表演吃东西都不一定火,你北大毕业去卖猪肉,很难从红海中分到一丝关注。
3、当前两者不满足的时候,资本会不会介入?
资本一定是发现了商机,才会捧你。就像创业没有钱,可以怎么入股?
可以技术入股,或者名气入股。
前者是说这个产品离了你不转,后者就像明星开公司,人家是冲明星这个人来的。
如果你说你啥也不能提供,那凭什么入股呢?资本又凭什么与你合作呢?
其实除了这些,还有第四点。
那就是头部效应。
当年是只有陆步轩一个北大毕业的去卖猪肉,大家才会好奇,才会关注。
说到底,陆步轩一个人独享了流量。如果北大毕业的,人人都去卖猪肉,这份流量,还够分么?
同样的道理,假如年轻人都听了马云的建议,人人都放下架子,去做快递,你觉得会如何?
快递行业雨后春笋般冒出一个个亿万富翁?
真要是这样,快递整个行业的估值,得有多大?
当然,马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起码站在他的角度上没毛病。
1、阿里投资了菜鸟和四通一达。
作为资方,马云本身就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只有竞聘者人数多,竞争充分,才能使得快递岗位的平均薪水下降,让资方的挑选余地更大,获利更多。
2、阿里不像京东,他不是自营快递业务的。
马云很早就说过,菜鸟是做数据的,不是做快递的。
这意思就是说,他要用最少的人,把握整个行业最有价值的环节,就是快递业形成的数据。
占据交通要道,收取过路费,才是阿里的模式。
至于快递小哥,交给别人去做。
这有很多好处,首先是包袱很轻,像京东那样自营,交五险一金,成本太高;不交,作为大公司,被舆论喷死,被监管罚死。
所以把快递交给别的公司去做,就很舒服。因为无论爆出多少残酷的问题,反正都和他马云没关系。
其次,这么做非常有利于股价。
作为上市公司,单位员工的利润要足够高,股价才有想象力。
所以马云当年做电商的时候,并不愿意自营店铺,开店要雇佣大量客服,出了问题没有办法一推三二五,而且会严重降低单位员工的利润率。
同样,做物流,也是一个思路。他希望利润高,人数少的事情自己做,其他的包袱,都丢出去。
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单位员工的利润率足够高,股价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3、只有快递业好,电商才会好。
美国的电商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快递太贵了,人工太贵了。
你去美国餐厅里吃饭,小费动辄问你要15%,18%,这是强制收取的服务费哦。
所以可想而知,在美国网购,让人家送快递,还不如你去实体店买呢。
那我们为什么电商能够火?说到底,物流费用低。
换句话说,无论淘宝,天猫,还是阿里最近很火的直播业务,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就是物流费用低。
如果快递小哥的供应量充足,快递行业就不可能形成什么核心竞争力。
说到底,你就是卖人头的,那么电商业务就可以继续躺赚。
马云当然希望如此,当然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放下架子,去从事快递行业,以保持快递小哥之间的充分竞争,保持物流费用的低廉,从而保持电商相对于实体店的价格优势。
这是他的想法,那么站在年轻人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又该怎么想呢?
首先,做不做快递小哥,和放不放下架子,没有关联,只和你当下的选项有关联。
有个UP主,发布了几期视频,没有学历,带着1000块钱闯北京。
身上带的钱少,只能住一晚几十块的大通铺,去了就得立刻找工作,而且得找日结那种。
他找的是什么?地推,或者保安。
不是因为这份工作有前途,也不是为了放下架子,更不是为了学到点什么,这就是为了维持现金流。
你兜里一共就1000块,不赶紧挣点,难道睡大街么?
等他现金流稍微恢复一点,他去做什么?马上就想办法去做小生意了。
这说明一个问题,说明这位UP主很清楚,做地推或者保安,不是长久之计,那仅仅是为了改善当下的现金流。
那么对于普通的年轻人,你是不是完全没有学历,兜里只剩1000块的处境?
如果不是,你的第一步,应该是这位UP主的第二步,第三步。
就是在你够得着的工作机会里,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做平衡。
所谓短期目标,是说这份工作,挣钱多;所谓长期目标,是说这份工作,持续的久。
你当下兜里的丰盈程度,决定了长远之间的比例。
为什么很多基础学科的博导会询问弟子的家境,就是这个原因。
他很清楚,你选择基础学科的研究,无论最终能否成名成家,当下的二十年,是看不到多大收益的。如果你家里不是很有钱,你选择这么长期的目标,会抗不下去的。
因为这二十年里,你要买房买车娶媳妇生娃,这些钱,都得靠你的家庭资助。
同样,做码农,最初的十年来钱快,但十年后呢?
码农和基础科学研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长短不同。
如果你希望把人生曲线拉平,那就得长短结合。
比如快递员、程序员,年轻的时候收益是最高的;比如交易员,中年时状态是最好的;比如作家,是可以做到晚年的。
快递员不是不能做,问题是你为了什么做?打算做多久?之后做什么?
马云明明是个商人,却总喜欢讲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把自己扮演成一股清流,那是他的自由,可是他很清楚自己包装的那些话背后与自己利益的关联。
我们没有理由强迫每个人都把话说的像泥石流,但我们做每个决定的时候,是不是也很清楚自己的选择与自己不同时期利益的关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