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渴望“被看见”,而非“被评判”

《微微辣的私房课》day13 沟通的任督二脉——区分事实与感受


记得之前上师北宸老师的私房课时做了一个现场练习,印象深刻。他让我们做的练习是:现场说出你搭档的3~5个事实。轮到我的时候,虽然一再告诉自己“说事实说事实”但最后还是冒出了一大堆的想法:“她很可爱、很随和......”


发完言之后就意识到自己说了太多的观点,而再看看其他同学,也好不到哪里去。可见,日常生活里大多数事实已经被自己的想法遮盖了。而你的想法,是否就是别人眼里的事实呢?


比如你看到孩子打翻了一地的水,就立马觉得孩子“不乖”、“又闯祸了”,那你是否知道事实上,孩子正打算倒一杯水给你喝呢?

比如你看到孩子把你刚整理好的玩具全都拿出来摊了一地,就立马“上头”了,于是开吼:“刚刚才收好的,你怎么又拿出来了啊!你这个小孩,就是不知道体谅父母!”那你是否知道事实上,孩子花了一下午搭的城堡仅仅缺了一块积木就可以完成了呢?


发现没有,当面前的事实经过你的解读之后,已经加上了你给孩子的标签了:“不乖”、“不懂事”、“不会体谅父母”,如果你是孩子,在长期听到父母这样对自己的定义,是会跟父母争论其实我并不是,还是会默默地就会变成他们口里那些“不乖”、“不懂事”的孩子呢?


我猜,大概率会变成后者吧?我就是这样的。


记得小时候,在我和家长一起碰到生人的时候,我妈总是会说“这个孩子很内向的,不会主动跟人打招呼的”,然后就故意把躲在她身后的我拉到人前,一定要我跟大人打招呼,还一边说“这孩子认生,见人很紧张,你别见外啊”。


上学时我一直觉得我是个“内向、认生”的人,每次站到讲台上,都会紧张到牙齿打颤。直到有一次参加集体舞蹈,体会到在舞台上那被灯光和目标聚焦的感觉,不是害怕,而是兴奋。再后来成为老师之后,发现自己特别享受那种被所有人目光都注视着的感觉,当被这么多人认真倾听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能量在不断地放大,以及能够与人产生共鸣的那种美好感觉,于是愈发迷恋成为舞台中心。


直到有人跟我说:“你还挺开朗、挺好相处的嘛!”我才觉得,或许我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认生、内向”的人阿,只是长期以来在被父母贴的标签下生活,自己也以为是父母眼里的那个样子了。


我现在多希望小时候父母能对我说“你不喜欢跟生人打招呼,那没关系,你可以尝试你喜欢做的事情”啊!承认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还是很痛苦的真相吧。


但是没有关系,你可以试着在与任何人交流的时候都先忍住发表观点、感受的冲动,先把眼睛能看到的事实描述出来,就可以了。


任何人,都希望“被看见”, 而非“评判”。

你可能感兴趣的:(任何人都渴望“被看见”,而非“被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