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自恋的冷静旁观与用心

这是篇三千多字的影评,是曾经的不屑与拒绝加之近日反复观影三次的打脸结果。虽取名“冷静”,而我言语行文中的不冷静不正式已然表露无疑了~
脸颊的热泪还不曾干透,嘴角的微笑也未能磨平,耳畔的摇滚尚余音难绝,心中的激情更波涛汹涌!影片结束了,却无法抑制的心中的感动!去年国庆上档时,我竟还满怀恶意地揣测过,认为当时网上的好评都是大鹏的水军刷出来的……因此,本文开篇之初,我不得不再次惭愧地致歉:这是一部被我由于偏见而低估了的好影片!因为不论放到哪一段,我们都完全感受得出这次导演大鹏的用心。
《缝纫机乐队》是大鹏执导的第二部长片故事电影。相比第一部——《煎饼侠》来说,前者的叙事明显更加完整。在二者的对比中,我们仿佛看到,导演犹如一个不甘心不服输的学生,坚持不懈地探索尝试着更电影化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怀,更有技巧地去讲好自己的故事。进步之快有目共睹,用心程度也堪称上乘。
一般来说,一个新晋的电影编导往往乐于写自己。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只有有故事的人才有足够的创作动力;而人的自恋之心本就显示出,一件事情与自己越相关,我们处理起来才会越用心。显然,《缝纫机乐队》和《煎饼侠》都是在写导演自己,乍一看,为追逐梦想而受尽阻挠最终依然坚持实现的故事,似乎如出一辙,毕竟是写自己,当然有所重合,但仔细琢磨,两部影片所展示出的导演心境却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也是本文标题的用意所在。如果说《煎饼侠》是创作者进入角色中,对逝去青春的某种祭奠,那么《缝纫机乐队》则更像是人到中年后,作为一名冷静的旁观者对过往以及现状的勇敢审视和反思……
首先,我们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可感导演对这部影片的尊敬之心。
这是一个具有极强节奏感的摇滚音乐题材电影,节奏明快理所应当。影片一开场就点明了主题:导演的家乡,集安的摇滚乐命运。并且借助主人公胡亮交代了一件事:集安小镇,是一座摇滚之城,每个这里的居民,都有一个摇滚梦。接着就简单明快地叙述了曾辉煌一时的“破吉他乐队”的音乐命运。在几分钟之内就交代了故事的前因,不拖沓、不故作神秘。而后,第一主角程宫的出场又承担了介绍职员的任务:这个出场安排让人印象深刻。导演放弃了固有的通过后期贴字幕的方式合成职员名字,而是让他们的名字出现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出现在“程宫路上”遇见的各个场景道具上。我感受到的除了创意,还有敬意,并且在那一刻就已预先认定——这部片子应该差不了!而我此刻的情不自禁,也正好应证了这句话!最后那场声势浩大的乐队演出,在一番又一番的热情过后,“破吉他乐队”的20周年后现身、Beyond在人群中出现无不再次牵动起无数观众的心;鸣谢各位客串时,我惊喜地得知,片中那些仅仅出现几秒钟的客串,竟都是来自不同摇滚乐队的成员……一切的一切,致敬之心溢于言表。我相信,怀揣敬意而非单纯自恋的作品,这种心态也一定能够打动观影者们。
再者,影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地恰到好处。
开篇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的几个转场:长镜头的无缝对接,令现实与超时空联系起来,以及后来的特写转场、相似道具转场等,都帮助观众迅速进入电影状态。一些特定道具的隐喻运用得当:集安小镇广场上的大吉他,它不仅代表了胡亮的梦想;唤醒了程宫心中深藏的音乐热情;更是关系着小镇中每个居民的摇滚之梦。眼见这样的吉他被拆除,一个捍卫者和一个“始作俑者”——胡亮与程宫并肩站立,大雨滂沱下的他们相继失语。“大吉他没了,你们都是坏人”,“我是那个坏人”,二人的呐喊,无不宣泄着梦想被摧毁的遗憾。而这里的高明之处在于,导演很明确地在表达:其实胡亮就是年轻时的程宫,程宫则是自毁了梦想后的中年胡亮!因此这场戏中,看似两人的决裂,实则呈现出了导演个人甚至我们在座各位的内心决裂——问问你的心,摧毁“大吉他”的是那些阻挠你的外人,还是那个经不起折腾而选择放弃的自己?到底谁才是那个“坏人”?此处彰显了导演的冷静反思,犹如一个旁观者,站出来看待那个曾经的自己。如果重来一次,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因此我认为这次的喜剧很值得一看,因为欢笑或泪水,它都是“有根”的!大冲突的场面,除了推进剧情转折,还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而不再是笑完了、哭过了之后再想不出它的意义。
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还体现在对台词的打磨上。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嘲笑放弃摇滚而转向韩国歌舞的歌手时说道:“那绿灯,我觉着你肯定最火,我就喜欢绿灯,我可不想堵在这儿。”一语双关运用地很巧妙,既是喜剧元素的添加,更多的是隐含寓意的情节推进——此时的程宫,堵在梦想与现实选择的岔路口。而司机的这句话配合着的,正是程宫清晰的浅景深特写侧脸,在这之后,他下了车,回到集安,继续完成梦想……类似这样效果的经典台词本片中有多处运用,导演此刻已经深谙电影创作的视听语言运用,能够和自己擅长的喜剧元素很好地结合,始终不忘了自己不仅是在抒发情怀,而是借助电影艺术抒发情怀!
原创音乐的融入时刻观照着这部影片。电影打动人,除了它的画面,声音是不可或缺的一大元素,加之这是一部专门讲述摇滚梦的电影,这一元素的地位更加显著。这里依然可见导演的用心和精细。除了上述的几处致敬摇滚的场面外,片中出现的原创歌曲也令人耳目一新。摇滚最讲究唱自己的歌,抒发心中的情怀,因此仔细品味在不同转折点处出现的插曲歌词,可以展现出人物此刻的命运困境。两男一女主人公分别有着各自专属主题曲,情节转折中的运用大大精简了叙事时间,又保证在配合画面的前提下,故事不仅不显得断裂反而推进地更具情怀。令人记得住的电影插曲一直是电影艺术的重要部分,这样一部影片中,出现如此多的原创音乐,足见其重视程度,绝不是之前《煎饼侠》中随意拼贴挪用一首经典放进电影里可以比拟的!
最后,该片叙事的完整性和喜剧精神的内核把握值得认可。
影片的故事中,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可挖掘的故事,他们能够组成乐队,都有这自己的目标或困境,而最后又都能够随着情节的推动加以解决。乐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值得也经得起深入挖掘,他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看似无关,实则都是不甘于在音乐梦想面前低头的人。而那些所谓“反派”,那些阻挠他们音乐梦想的人们,却没有面目狰狞,而是散发着各执己见的可爱——他们不是没有梦想,只是相比之下,属于在梦想面前低了头的人,而最终都是能够被坚持不懈之人打动的。整体故事讲述很符合戏剧结构,因而满足观众的观影心理,可看性是有的。结尾高潮处设置的最大冲突——消防车大战,为了杀出一条演出的“血路”,乐队成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最后,竟是曾经的反对者(也是权威)变成至支持者帮助了他们。当我们看到那些曾经的“阻挠势力”纷纷含泪激动地跑去支持乐队成员时,观众也不由得落泪!那是每个人坚持梦想后向家人、向世界做出的最好宣誓。正所谓:“只要你真的愿意,全世界都会帮你!”这些看似类型化无创意的情节,却最温暖人心。因为处在快餐生活中的我们太需要正能量的东西。整体故事是闭合结构——开篇二十年前胡亮在学校的演讲、祭奠摇滚而建的大吉他,最终变为乐队成员希希的演讲、政府建造的吉他造型音乐厅。当初的祭奠成为今日新的开始。喜剧需要有笑有泪,但我们不希望让大家抱着看喜剧的心却哭着出影院!这也是导演叙事的冷静思考。结尾不仅大团圆,还能在彩蛋处呈现很多讨巧的欢乐,观众笑过、反思过、哭过之后,最后依然乐呵呵离开影院,充满新的希望。私以为这种设计是非常好的,至少,它对得起“喜剧”二字!
同时,喜剧归根结底,少不了能够驾驭喜剧的好演员。韩童生、于谦这样的老戏骨甘做绿叶,为影片的喜剧性已经增色不少,而最重要的是主人公乔杉的表演,可圈可点,他绝对是合适的人选!这部影片,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真正的“喜剧精神”!胡亮是个怀揣梦想的小人物,为了“摇滚不死”的誓言,他可以耍贫卖乖扮丑,可以白天修汽车夜里开大车赚钱组乐队,为了留住经纪人程宫,他不惜抱着对方大腿狠狠摔下楼梯……他是这样的搞笑而卑微,他看似比不上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光鲜亮丽之人,而故事外的你却体会到那份艰辛和不易。他的这份赤子心,不仅打动观众,也的确感动了故事中那些曾经不看好他的程宫和其他几个有个性的队员。因此,这个角色的塑造是能够立得住的,值得被人信服的。有些看似搞笑的台词,他处理地不着痕迹,我们感受到的却是钦佩和酸楚。这才是所谓“喜剧内核是悲剧”,他笑着说,你哭着看!此处可见,不光导演在这部影片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喜剧,而演员自己也能够结合亲身经历与娴熟表演精准地呈现在银幕之上。
非给影片找出不足之处的话,我认为最大的硬伤便是女主角丁建国的塑造。作为主角,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她的转变似乎在片中也没有显出过多的重要性。带一些上纲上线地说:这就是男权主义下的影片把女主都当作“花瓶”了吧。可总的来说,瑕不掩瑜。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第一次看直击人心,反复观影也有得挖掘的青春片!还是那句话——真正不自恋的、用了心的制作,一定会被观众感受并认可!期待导演越来越成熟的新尝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除却自恋的冷静旁观与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