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有两件事是很不能敞开来说的,第一件是死,第二件是性。
谈死是直视骄阳,谈性是见不得光。
这部来自英国的轻喜剧《性教育》,围绕“性与爱”,讲述一所高中学校里学生们的困惑,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把那些曾经或现在依然困惑我们的羞不可耐的问题一一呈现出来。
在“性”这个问题上,《性教育》确实给我带来很多新的概念,比如泛性恋、无性恋。
但是今天,我想聊聊除了性以外的其他东西。
一、怎么样做父亲?
剧中的校长是一个性格专制、墨守成规的人。对家人也非常苛刻,尤其是对成绩很差的儿子亚当。
亚当每晚宵禁时间过后就必须上交手机,父亲总是拿他和优秀的姐姐对比,父亲对他说的最多的话是“为什么你不能像你姐姐一点?”
在爸爸的高压管理下,亚当越来越自卑、敏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
“我希望能做个普通孩子。有个普通的老爸。”
男主角奥蒂斯的父亲是一个作家,对婚姻很不忠诚,经常欺骗妻子。在他的影响下,为了让大家认可自己,奥蒂斯一直在讨好别人,却忽略了朋友之间最需要的是真诚。
到最后,遇到困境的奥蒂斯去找他的时候,他才敞开心扉,跟奥蒂斯畅谈珍惜身边人的问题。
欧拉的父亲是一个修水电的工人,虽然独自带着欧拉,但从欧拉的性格看得出他是很称职的父亲。当他女朋友(奥蒂斯的妈妈)亲吻了自己的前夫之后,他就下定决心离开她。他用自己的行为表明自己是一个懂分寸,明界限的人。
当欧拉发现奥蒂斯并不适合自己后就果断地分手,大概是受父亲的影响吧。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母亲。
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到:
一、要保存生命;
二、要延续这生命;
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
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既然有了这生命,就不能一走了之,置之不理,也不能当私有财产一样严格管理,究竟要怎么做?只有爱和理解,才能知道孩子的世界,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二、童年逆境让人与众不同
女主角梅芙的母亲吸毒,父亲走了,哥哥不务正业,整天找麻烦,母亲吸毒后又复吸。这样的家庭让梅芙不得不让自己强大起来,虽然是别人眼里的坏女孩,但她其实非常善良、聪明。
梅芙的邻居是个轮椅男孩,小时候因为调皮和哥哥爬树而摔下来,造成终身残疾。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探索生命的热情,成为一个乐观、洞察力很强的人。
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儿童性虐待、校园欺凌等等都可能影响着一个人的童年。
在《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生活》这本书中提到:
人们经受的童年逆境可以激发人的复原力。具有超强复原力的人,能付出几倍于普通人的奋斗,自然也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复原力是指一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或持续不断的重大压力时,能表现出的自我适应能力。
比如在家庭暴力中成长的孩子,对人们情绪的洞察能力、对预估事情发生的能力都特别强。
有数据显示,75%的人曾经历过童年的创伤。但是很多人能将这些创作隐藏,取而代之的是默默努力,走出阴影,过上正常的生活,甚至取得超凡的成就。
三、人需要拥有爱的能力
一个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实,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
奥蒂斯的好朋友埃里克,是一个性格超好,人缘也很棒的黑人,他是同性恋。原来一直被校长的儿子亚当欺负,后来亚当正式向他表白。他也很喜欢亚当,和他一起聊天、散步,但是亚当却一直不敢进一步发展,连牵他的手都害怕。
埃里克想清楚以后决定不再搭理他,因为他觉得爱一个无法自爱的人是很辛苦的。
如果一个人不自爱,无法好好对待自己,是很难与另一半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的。
这部剧的男女主角,奥蒂斯和梅芙,两个人都隐藏着对对方的爱,走了一段曲斩的弯路,好在最后终于认清了自己。
没有人生下来就拥有爱的能力,我们都是在日渐长大、长途跋涉中慢慢体会,慢慢经历。
在没有找到爱人之前,学会爱自己,整理好自己,等待那个让自己光芒绽放的人;
遇到那位爱的人,学会告诉他/她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不要因为错过而遗憾;
在爱的过程中,彼此体谅,互相理解,成就更好的自己。
这大概就是爱的能力吧。
表面上谈性教育,却隐藏了许多远比性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情节,值得每一种身份的人都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