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粲–李杏梅–第八次作业

阅读原文:

有位朋友曾对我抱怨,他向主管进言,提醒主管改善管理方式,可是对方并不接受。

他问我:“那位仁兄对自己的缺点心知肚明,为什么却死不认错?”

“你觉得你的话就有说服力嘛?”

“我尽力了,果真这样吗?天下哪有这种道理,推销不成,反而要顾客自我检讨,推销员应该想办法改进销售技术,你有没有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有没有多做点准备?试法表达的更令人幸福,你愿意花这么大的功夫吗?”

他反问:“我凭什么要这样?”

“你希望他大幅改变自己,却舍不得花心思精力?”

他觉得投资太大,不值得付出。

感到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产生新的见解。

【I:拆书家讲解引导】

“表达”的“表”只是过程,“达”才是目的。所谓“达”,就是要让自己说的话能够被对方理解。为此,我们就不能自话自说,而得根据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

这个道理并不是什么高新科技,中国古人曰“设身处地”,西方先哲云“换位思考”,台湾新词说“同理心”,柯维的七个习惯是第五个是“知彼解己”……其实都一个意思。

这意思不难明白,难在自己平时想不到,做不到。

知道这样好,就是做不到,就说明这类问题属于技能范畴,而非知识缺乏或不够重视。所以希望你来的锻炼“受众分析”这种技能,从而使你的表达能真正“达”到受众。

具体怎样把这个技能拆为己用呢?先联结自己的经验,然后在三个维度上(分析受众的期望受众的价值观,受众的利益)分别演练和应用。

请先分析一下自己平时在受众分析这一点上做得如何,如果希望改进,那么可以从哪里开始?

A1:

        在今年上半年,我当时在本科做毕业设计。经常和我一起做的有一位同学,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比较高。在一次讨论中,我们发现,他的有一步算错了,而这一步又影响到后面的计算,也就是说这一步的数据一改,后面就得跟着改。

        当时我建议他不用改了,因为这一步改的代价太大,而且我们毕业设计的重点是概念的运用,而不是一定要得出一个多么精确正确的结果。这也是我们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但我这位同学还是坚持要改,我当时就说:“我觉得你没必要这么扣这些细节,没必要,重在概念,你这样浪费时间,应该把重心放在概念上,而不是这些细节上。”但他当时并没有听进去,还是改了。

        这种情况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次,我建议了很多次,但都基本没效果。

        现在想来,我当时的建议没有从他的角度去想问题,只是单纯的认为这样做麻烦不建议这样做而已。但从一个对学习要求很高的学霸那,这显然没什么说服力。

A2:

目标:

        思考别人的问题时能够设身处地

行动:

        在之后发现别人做得不合理的地方时,不急着马上给出自己的建议,而是先把自己放在别人所处的环境下,考虑自己怎么想怎么做之后,再给别人建议。

你可能感兴趣的:(徐粲–李杏梅–第八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