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成长的格局——谈如何规划、管理自己|开讲

对于青年人来说,规划、管理自己是一门必修课,尤其对青年教师,我想谈几点看法,发自肺腑地,以期抛砖引玉。

期待着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定位,是清晰的、坚定的,前进的脚步是不犹豫、不纠结的,勇敢地走向未来的理想的自己,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然后不断去成就别人。

今年考上北大中文系的河北农村贫寒学子王心怡写了一段话:

农人们都知道,播种的时候将种子埋在土里后重重地踏上一脚。土松,苗反而会出不来,破土之前,遇到坚实的土壤,才能让苗更茁壮地成长。

我想,这是一种格局,成长的格局,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有重要启发的,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格局,而不是别的。

信·物 1


一、人性的识得与勘破。

人性中,有两件东西是非常可怕的,会生根:一是傲慢,二是惰怠。前者如毒品,一旦沾上,容易不知不觉地上瘾,从而滑到人生泥泞处,后者是后背一条筋,叫"懒筋",一天天揪紧你,让你欲罢不能。

二、心始终立于高处。

心,要始终定在高处、远处,离神圣近一些。身,可以在世俗中磨炼。只有这样,驾驭自己的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遁世,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在红尘中锻炼的心性,似乎更加纯粹、晶莹,更能超越平庸。

三、找一个借口,就烂一条根。

律——平庸与优秀之间,只隔着这一个字。

严格要求自己,确定了一件事情,日日不断之功。找一个借口,就烂一条根,根烂光了,树就长不成了。

四、大块大块使用时间。

一生只做一件事,把大块时间,压倒性地投入到这件事情上。确定了一件事情,要舍得花时间,心无旁骛,惟精惟一。

五、减去多余动作。

与自己主战埸无关的邀约、应酬,果敢拒绝、回避。管理自己,本质上就是用好减法,减去多余动作。

很多时候,从优秀迈向卓越,关键在于——高度简化生活,断舍离,世界上所有顶尖的人物,都是这样做的。

六、干掉学习进取路上的四个敌人。

进取学习的路上,常常会遇见敌人,这个敌人,不是别人,其实是我们心路上的障碍,也是自我的局限,是为“心魔”。战胜了,也就过去了,战败了,就会停滞不前、流于平庸。

信·物 2


第一个敌人:叶公好龙。

比如,你有行道之愿,有人找你求教,什么都问,你倾囊而出,把最好的东西给了他,怕不清晰,不仅把道理讲透,还告之一步步怎么做,一切安排好了。而他却说:老师啊,你说的都对,但是我做不到,我有实际情况……

这种情况叫“叶公好龙”,还真不是少数,十之有九吧。

之所以不能“得一善言,附于其身,身体力行”,都是因为不够厚重,天天浮在面上。熟不知,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由近及远,日日不断之功,彼岸就向你走来了,而不是天天想着干大事,天天想着插上翅膀飞向彼岸。

信·物 3


第二个敌人:道听途说。

孔子讲“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原意并非传播小道消息,而是急于显摆学问。

“道听而涂说”,“涂”通“途”,刚听来的,还没回家呢,就说给别人听了,“德之弃也”,把那学来的善言、德言,丟在路上了,到家一看,依然两手空空。

这是学之大忌。本来是学以润身,学到心里去、骨子里去,去活出来,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用自己的生命捂热了之后,再去教化、再去传承,这才是“到家”了。但是,你“道听而涂说”,耳朵进,嘴巴出,在身体里只经过了四寸,完全没有学到自己身上去。

有少数的学者,也会犯了此大忌,自己还没有把经典一一活出来,身上一丁点儿也没有,比如最基本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就忙着去参加公共论坛、甚至上电视大讲特讲,道听途说,牵强附会,但又似乎头头是道。有时候让我看得后背直冒冷汗,我怕有很多人骂他们,骂他们就是骂我。

信·物 4


第三个敌人:追新逐异。

孔子讲,能温故而知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含义是:不断温习以前知道的、经历过的、学过的东西,沉潜反复,而不断有新的心得。

可是,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这样的:一听老师讲,还是那一套,没有新东西,没劲!或者每天问有什么新书,他想知新,书拿来了,翻一翻,放下了,自以为知道了,而没有一本书是读完了的,又去找下一本新书,其实,他啥都不知道。

什么是新东西?新东西不是你没听说过的,而是你听过许多遍,却从来没体会到的,不断回头温习,不断在事上磨,反之于心。

而所谓的创新,也是在老老实实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生的。

说实话,我二十几年来,有二十本书,必定每年重读两遍以上,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每次都一一做笔记,而这二十本书,都是最基本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旧书”,比如四书、金刚经、道德经、庄子、传习录、资治通鉴、近思录、曾国藩嘉言录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是实实在在体会到并受益的。

信·物 5


第四个敌人:巧言令色。

巧言,就是花言巧语;令色,“令”是善,“令色”,就是伪善的、巴结人。

说话的语气与神色,都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往往是观察人最好的角度。

有德之人,语气神色很正,“圣人辞不迫切”(朱熹语),不着急,不急于去引导对方,更没有私藏不可告人的私心私欲,只是说出自己的观点,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该怎样就怎样。

无德之人,则是迁就是非,阿谀奉承,让听的人欢心、高兴,或者脸上显露谦卑谄媚之色,因为人都喜欢顺着自己、甜言蜜语的人,所以,这样的人往往很有市埸。

张鸣先生讲,油腻不可怕,可怕的是油滑,像油锅里的玻璃珠,滑头至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孔子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如果最后落得一个“油滑”、“鲜仁”的地步,那还真不如不学,不学则无知无畏,经常也能侥幸得以生存、得过且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林格:成长的格局——谈如何规划、管理自己|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