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定的目标总是实现不了?只有内驱力才能带你走得更远

◆ ◆ ◆
文 | 李家小猫

你能相信吗,有一项科学统计结果,只有大约8%的人能成功完成目标,大多数人的目标不太可能实现。你现在想得再好也没用,过段时间就会跟以前一样。

这项比较新的来自于Statisticbrain的统计结果是这样的:

2015年最常见的三项新年愿望是减肥、时间管理和存钱。虽然是2015年的数据,但仍然值得借鉴。

以减肥为例,你可能是要通过控制饮食或者健身去达成,那么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制定的目标呢?

在新年这天写下愿望的人当中——

一周以后还坚持的,剩下75%;
两周后,还剩下71%;
一个月,64%;
六个月,46%;
一年还在坚持的,大概只剩下10%。

对所有类型目标的总体而言,只有8%的人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希望我们都是能打败92%的人。

为什么人不能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因为这件事情压根就不是你发自内心想去做的。那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而是社会思潮和环境驱动下的产物。

举个例子:你给自己定下读书计划,是因为看到别人的新年计划都提到一年要读多少本书,别人告诉你「要读书」,所以你跟风读书,树立自己「爱读书」的形象,还是你真的愿意读书,想从书里获得新的启发和知识而用于提升自己?

如果你难以坚持这个计划,不妨先思考一下:你读书的目标、价值和动机。

因为没有连接内在自我的目标,不但得不到潜意识的认可和帮助,反而会遭到否定和破坏。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是自己意志力不足而完不成目标。

大家一定听过这种说法:

“意志力就像肌肉,越用就会越疲劳。而当意志力疲劳了,我们就容易分心、走神、抵抗不了诱惑,等等。所以,要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意志力。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使用它,它就会变少,从而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控制自己去工作、学习,抵制诱惑。”

所以我要去锤炼我的意志力,控制自己去坚持好习惯、克服坏毛病,这样才能变得更优秀。

但是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者关注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认为,人类具有自我完善的动机和需要,自主性(Autonomy)的满足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它对意志力理论作了修正:所谓的意志力,其实属于一种更大能力的一部分,亦即「自我调节能力」(Self-regulatory)。

自我调节能力,指的是决定大脑「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它的范围非常广,包括抵抗诱惑、进行决策、处理复杂任务,等等。

SDT 理论认为,只有当要做的事情并非出于自主选择时,自我调节能力才会下降 —— 这就叫做「自主模型」

举个例子:看很多人说写作是最好的投资,把它当成副业来做最终可以变现,你只是看到可以变现多了一份收入,但你其实没那么喜欢写作,首先要有大量输入,平时又要注意积累素材,最终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到修改、排版发出去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所以你在执行的这个过程中,就会更容易出现所谓的「自我损耗」现象 —— 亦即难以专注,容易走神、分心,觉得烦躁无聊,等等。

如果是出自自己的意愿,在内部动机的驱使下完成自我控制,则并不会出现自我损耗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缺乏自控力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你喜欢、想做的,哪怕它非常困难,你也能够毫不费力地投入进去。

SDT 理论把「意志力」的权力交还给了你自己。想完成目标,先认识自己!

如果你感到缺乏意志力,那也许是因为,这件事情压根就不是你发自内心想去做的。你要做的,是去思考、问清楚自己:我为什么要做它?我想通过它,来达到什么、实现什么?

再举个例子:我现在业余时间学习写作,是靠意志力写出来的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喜欢写作,写作是和自己对话,首先治愈的是自己。当然如果别人看见我的文章觉得有价值,对他们有正面影响那就更好了 —— 这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动机。

所以,哪怕写得很辛苦,我也不需要告诉自己「要坚持」「要提高意志力」—— 因为这本来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思考自己的目标、动机和价值,这是比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意志力」,更有意义的事情。

无论你要去何方,第一步是决定目的地之所在。想象一下,你想出去好好地度假,但你的计划如果仅停留在“我想去个暖和的地方”这个层面,你最终哪儿也到不了,不是吗?制订计划是重要的,但这还不是全部。如何制定目标,如何理解自己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都同样重要。

那什么是好的目标?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并不在于我们的目标太高,我们错过了它,而是它太低了,我们达到了。”

目标太高够不着容易放弃,太低没有成就感,如果能努力就能实现,那么刚刚好。

所以好的目标有两条:难度有要求,具体可执行。

好目标=难度*具体

第一,要有难度。目标的难度越大,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最终产出就越高。只要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目标难度基本上和产出成正比。

第二,要具体清晰。具体清晰的目标可以斩断后路,免得我们用“尽力而为”这样的说法来麻痹自己。

一个常用的标准是“SMART原则”——这是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具体(Specific):不能是模棱两可的
可量化(Measurable):将来目标是否完成,结果得是可以测量的
可达成(Achievable):给自己规定的任务不能好高骛远,得是可以实现的
与愿景相关(Relevant):和你心中愿景最高目标是有强相关的
时间限制(Time-bound):有明确截止期限

在了解了什么是好的目标,看看具体如何制定目标以及有条不紊地去落地执行它。

愿景即是你的内驱力最强所在

说到目标,或许你会茫然,觉得当下的自己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但是,似乎在心里,仍然会浮现出一些想要做的事,如想要买个大房子、想要出国旅游、想要会一门外语、想要学会游泳、想要身材变好,或者想学习其他技能或仅仅是想要过得更幸福。

这些可以称作愿景,愿景通常是一幅画,哪怕只是一个小细节的画面,都会带给我们无穷的动力。只要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一定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愿景是一个大的方向,把这些愿景都列出来,经过一些“加工”,就可以成为你自己量身打造的目标。

选择正确的目标,聚焦单一目标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问题不在于缺乏目标,而在于设定了太多目标。要知道,你的目标越多、越复杂,你就会花越多的时间在制定和调整目标上。

目标不仅仅是“你想要什么”。现实是你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不可能全部得到。

贪多嚼不烂,你不可能一年内想要一天到晚读小说、想要写出漂亮的文章、想要进修一个学历、想要学会一门乐器、同时还要考取一个资格证,然后还想要减肥。这些想要不可能都满足,所以你必须给你想要的东西排列一个优先级。

真正的“目标”就是你愿意放弃其他来最终争取的东西,目标也是你的价值观排序决定的。

就问自己什么事情如果现在不做,以后就会后悔,把这个事情列为你目前的主要目标。

然后就像冬天捕鱼凿开冰面的洞,先要聚焦在一个点上用力才能砸开一个小洞,然后洞的范围逐步扩大一样。在你认为你定的这个目标足够重要足够有价值时,那就把所有时间、精力和一切相关能用得上的资源全部用上,火力全开,助力实现目标。

把目标分解成可控的小步骤

避免这个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要完成的目标像大山一样压过来,把目标分解成可控的小步骤 。如果不分解,很容易因为压力太大而拖延,拖延慢慢积累,你想反正就这样了,那就很容易放弃。

把这个大目标拆分为简单的行动清单,然后你每天做这个拆分的动作就可以了。

不要追求一蹴而就,而是先一步步开始,比如你要考一个资格证书。

假如有三个月的学习时间,那就要安排好第一个月要精读教材,每天学习多少页,做完当天教材配套练习题。

第二个月大量刷题,结合做真题、模拟题,回看教材重要知识点熟记。

第三个月再略读一遍教材,同时把错题再做一遍,以及练习真机模式,控制考试时间。

把大的任务分解到每一天,雷打不动地完成当天的任务,就不会觉得太难了。而当我们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的时候,很快就能得到反馈,进一步刺激我们往前走。

尽量把目标拆分到最小,这样我们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反馈,一个个小目标积累起来,不断增强我们的满足感和自信心,不断刺激我们往前走,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有一个小Tips操作,就是「一……就……」原则,将实现目标的行为植入潜意识:比如,应用到不同场景分别是,一下班回家吃完饭,就打开教材复习;看完一本书,就立刻写读书笔记;一闲下来,就整理印象笔记,等等。

这个「一……就……」思维用得熟练了,直到内化了,就无需有意识地行动,每天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

目标执行遇到障碍怎么办?

偶尔有一两天因为计划外的事情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不要紧,可以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补上就好,不要给自己压力说一两天的完不成,天就像塌下来一样。

但是同时要避免无数个当天任务完不成,索性就破罐子破摔,那就干脆放弃好的情况。

就像我曾经有一段经历,每天运动同时控制饮食,特别成功。但是遇到十一长假回家,规律突然打乱,每天吃妈妈做的好吃的,没有绷住,心理有很大压力。回归到正常生活,就觉得反正都吃了一周了,索性就放开吃了,无所谓了,也不运动了,结果可想可知。

那次的经历告诉我出现一两次的计划外是没有问题的,对于长期目标来说,只要不是经常性地偏离目标完不成,能够及时调整,总是能回归到正轨上的。

就像我现在认为运动健康是一辈子的事,当我把目光放到一辈子的长度的时候,眼前因为有别的事情耽误运动,偶尔嘴馋吃个一两顿完全都不是问题了。

太追求完美太严苛的执行计划反而不现实。

所以我们可以按照最好的预期,做最坏的准备。思考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你最担心发生的障碍。在脑子里预演最好和最坏情况,找到一个平衡点,制定计划和执行。

目标一旦遇到障碍,防止计划就变成纸上谈兵,也有一个好的策略可以应对这种现实障碍。

「如果……(发生什么情况)……那么(做什么行动)」

比如,你的目标是第二天傍晚跑步。

Woop策略 by超级个体古典

这个执行意图等于在潜意识里给最糟糕的情况做了一个预案。一旦遇到障碍,这个预案被唤醒,马上见招拆招。

将奖励与你的总体目标挂钩

利用奖赏,养成好习惯,确保这个奖赏真的能够驱策自己。

一般来说,用收益的10%来奖励自己,并不过分,比如考上了研究生带价值6万元的奖学金,那花6000元买个新电脑奖励自己,这就是合适的。

如果觉得反正钱是自己的,目标达成了就不要奖励自己了,跟自己赖账看上去好像很高明,但是就像“跟着大巴跑回来省了1元,跟出租车跑回来省了30元”一样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这样玩一次,下次你的头脑和身体就都会造反,觉得自己太委屈,太惨了,他们就不会再投入了。一定要尽情享受犒赏和鼓励。

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复盘与调整。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就很难朝着正确的目标迈进。

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关乎你的目标实现 。当我们按照既定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可以关注一下进度条,有没有在计划时间内有质量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

如果没有完成,就要查看具体原因出现在哪里,没有完美的计划,只有在认真实践过程中不断边做边修正,才能达彼岸。

当你认为你做的这件事儿足够重要足够有有价值,是你做梦都想要完成的一件事情,那么就把它定为最高目标,在所有事情当中排为最高优先级,然后集中一切资源和你的精力专注到这一个目标上,不为中间发生任何事情而分心,不再东想西想,全身心都只为这件事而努力。

即使中间出现任何障碍也都在预期之内,因为同时已经做好Plan B计划。允许中间出现一些插曲和意外,偶尔出现一些偏差,你只需稍微调整一下,就能保证回到原来的轨道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我缺乏意志力」作为借口,而忽视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你自己,能够决定自己要走哪个方向,能走得多远。

当你遇到障碍、困难,停下脚步时,或许可以试着多想一步,去深入思考你的目标、动机、价值和反馈,找到自己真正发自内心的动力和愿望。

或许可以试着用更长远的视角看待自己,想一想,如果我站在5年后、10年后,回过头看现在的自己,会有什么感受?而不是停留在「我缺乏意志力」这一点上,止步不前。

没有什么外部的力量,能够决定你我的极限。决定这一点的,只有自己的选择。

奥格·曼狄诺 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说过:“我的幻想毫无价值,我的计划渺如尘埃,我的目标不可能达到。一切的一切毫无意义——除非我立刻付诸行动。”

那些看上去轻而易举就实现了目标的人,其实都是在默默付出,等待收获,以目标为靶心,以行动为力量。

我们只看到天鹅在湖面上的优雅和美丽,却不见它在水下拼命地划水。

如果你已经定好了计划,请不要吝惜你的行动!

我是李家小猫,欢迎关注,阅读和写作让你更性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制定的目标总是实现不了?只有内驱力才能带你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