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刚看到第15页,就想推荐给你们

前段时间,在微信读书看到《写作是门手艺》这本书,觉得很惊艳,于是迫不及待地买了纸质书回来看。


虽然,这是一本教怎么写论文的写作书,但是书中的很多技巧,一样适用于新媒体写作。

我把书中关于写作中的“道”,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1:说理写作背后是一套复杂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问能力,资料搜集与消化能力,抽丝剥茧的分析与论证能力,化无形为有形的整合能力,以读者为中心的共情力和沟通能力。

2:技能的掌握需要掌握大量的练习,纠正,最终形成稳定的神经连接和肌肉记忆,才算真正学会了。肌肉记忆的形成需要大量枯燥,重复性的动作。

3:一个人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写出清晰连贯,逻辑通畅,言之有物的文章,对文字工作者而言,尤其如此。

4:写作是人类进化的一种利器:我们并不完美,写作让我们严谨有条理,我么总会遗忘,写作让记忆得以保存,我们终将衰老,写作维持和扩展着我们的脑力,我们终将死去,对抗时间的最有效求莫过于写出“藏之名山”,被后人传诵的经典之作。

5: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写作大师,而是写出清晰简洁,逻辑严谨流畅,言之有物的文字,这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只要能把动作分解并辅之以大量的练习,再加上反馈修正,这个目标不难实现。

6:修炼写作的过程跟开车的过程非常类似:写作-吸取反馈-调整动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进步都会大受影响。

7: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不会很愉快,请你不要气馁,要细心收集,把它们作镜子来矫正动作,唯有如此,你才能学会写作。

8:写作不是孤芳自赏,自说自话的游戏,写作需要高度的共情能力,你zui好把读者放在肩膀上。

9:天然物质往往并不天然,而是夹杂着各种杂质,高度纯净的东西无法信手拈来,而是需要高超的技术去提炼,化学如此,写作亦复如此。

10:好东西读多了,头脑的雷达才会敏锐,分辨率才会高,才会产生精细的感觉,同样一件事情,你看出的层次才会多。

11:个人经历终归有限,当写作初级生活阅历之外的东西时,我们就需要动用各种感官去收集素材了,写作是一个编织的过程,需要从大量的材料中披沙拣金。

12:考验研究者能力的一个指标是,能否在热带雨林般错综复杂的文献中迅速找到一棵树。

13:所谓论证,不是吵架,而是用逻辑和证据来证明观点的过程,论证在生活总比比皆是:你买东西砍价,是在论证这个东西价钱应该便宜点,你找工作的面试环节,是在论证你是多么符合这个工作岗位,你的简历也是一个复杂的论证,通过经历,资质来论证你如何优秀。

14:说服力建立在完备的论证之上,论证是整个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它是文章的提纲,是所有素材所依附的骨架。

15:时代不同了,信息泛滥要求作者走亲民路线。清晰流畅的透明玻璃风才是最佳选择。如何让你的文字流动起来呢?如何让它自然地流淌进读者的头脑?文章的宏观结构全世界大同小异,不会引起读者的困扰。魔鬼在微观结构和中观结构中。我们如何遣词造句、 如何排列段落章节,将决定文章的可读性。作者要在词法、句法、段法和章法上下功夫,将意思清晰、条理顺畅地传递给读者。

16:部分学生爱用“大词”。爱用大词的人动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出类似于“x×的前途与命运”,“xx格局纵横谈〞之类文字。大词反映的是一种浮夸的文风、空洞的思想、不接地气的思考方式。大多数人没有功力驾驭这么大的主题,因此谈来谈去就是假大空。我们应当崇尚脚踏实地的研究方式,用健康的文风形成对假大空文风和学风的围剿之势。

17:一个人要写多少字才可以成为熟练的写作者?在许多行业,工作量都是重要的指标:要想成为老司机,必须开足够的里程;要想成为资深程序员,你得写足够行数的代码。就写作而言,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量,你对写作会缺三体验。别人说得再妙,你也很难吸收。

18:只刷字数没有反馈也不行。写作没有神秘配方,技艺精进依赖大量练习和吸收反馈。高水平的反馈会让你知道自己到底写得是什么水平、存在什么问题。很多人很用功却没有长进,主要是没有高质量的反馈回路,无论是对还是错都没有人指出,因此改进无从谈起。学习过程成了驴子拉磨,绕了一圈又-圈。

19:最终,希望你能形成写作强迫症,每天不写就内疚。看到不断增长的字数,你会希望尽快达到下一个整数。如果真能如此,不仅写作障碍迎刃而解,而且说不定会写上瘾。顺带着,写作会刺激你成为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素材,最终成为行走的“博物馆”。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跟别人聊天时腹有千军万马可资调遣。这一切都是写作带给你的甜头。

最后:

我个人觉得书中的这些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学习写作,不是为了写出一两篇优秀的文章就收手,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我们逻辑思考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虽说读完一本书,不见得写作水平就会突飞猛进,但前辈的经验,多少能给我们指路和增强信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本书刚看到第15页,就想推荐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