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其实并不舒适

小时候,在县里上学,自己租个房子住,一个十几平方的房子不怎么通风,做饭,休息,学习都在一个房间。县城的冬天的夜晚还是冷的,屋外的水管经常会被冻住。做饭也是传统的煤球炉,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到了冬天的晚上,经常把煤炉的盖子焖好,只留有一点点缝隙,第二天煤球还有一点火,不需要重新点,但这么做通常就会有一个危险,煤球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在睡觉的时候会慢慢的麻痹你的神经,不知不觉中,舒舒服服的睡觉,但再也醒不过来了。

煤气中毒很像现代人说的舒适区,人在舒适区里往往不自知的,等到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没有回天乏术了。这几年走出舒适区成了很多人的行动目标,可到头来还是发现自己很痛苦,和自己的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其核心原因是我们误会了舒适区。

打一个比方,大家觉得胖子想要减肥,立马就去运动,节食,把自己的弄得很痛苦,算不算走出去舒适区?觉得自己知识不够就去看书学习,经常学习到深夜,算不算走出舒适区?觉得孩子周围的学习环境不好,就去找一个好的学区给孩子找一个好一点的学校,算不算走出舒适区?

我个人认为这个只能说是你对环境作出了一个反应,真正的走出舒适区不是要改变你舒服的环境,而是要改变你应对环境思维模式。压力管理的ABC法则,大家都听过,A是事件,B是对事件的看法,C是压力,科学研究表明压力的产生和事件本身关系不大,关键是我们对环境的看法。那么人们之所以喜欢待在舒适区,是因为在舒适区里面你对周围的环境是熟悉的,可控的。就算我们应对压力的方式是积极的,但你的压力可能仍然没有释放。所以,我们真正要改变的是我们的应对环境的思维模式,不是直接改变的自己的行为。

在改变这种模式时,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心理模式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自己给自己找个镜子。主要有四个步骤:

你的目标是什么?

你做着哪些和自己的目的相反的行为?

这些相反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好处?

好处背后的虚拟假设是什么?

做完这四个步骤,那我们才算找到了自己应对环境的思维模式,认识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舒适区其实并不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