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沉默的智慧来完善自我成长的可能

有一年,我到大连市一所学校参观学习,一进教学楼大厅,在右侧墙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沉默是金,我便问身边的校长,这是什么意思。校长告诉我,这是学校的校训。一时我没有理解,因为当时正是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之际,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精彩展示、课堂掌声、笑声、争辩声等课堂行为正值流行。这个学校怎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呢?

看到过2017年东莞市高三期末一道写作题的阅读材料,里面列举了关于沉默一些观点,感觉到了沉默的不同看法与体验。西方谚语:说话是银,沉默是金。朱自清: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沉默往往比雄辩更有力量。马丁·路德金: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器,而是好人的沉默。刘瑜: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

我个人猜测那所学校之所以取“沉默是金”为校训,应该是取其此义:一个人沉默、谦虚、奋进,往往会越来越好。孔子说:“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这可以用来指代沉默的作用。该校希望师生“讷于言,敏于行。”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我一直不认可那些表面上追求人人跃跃欲试、人人雀跃欢呼、人人振臂高声的课堂气氛,那些认真倾听他者的学生,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同学的学生,静静地做笔记的学生,不也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吗?一堂没有任何声音却思维在积极运动的课堂不也是效益高的课堂吗?我经常看到有些老师总是喋喋不休,是个问题就马上给学生指出,但是时间久了,学生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了。但是有的老师面对正在喧嚣的学生,眼睛盯着每一个,冷静坚定地保持着沉默,学生反而很快安静下来了。其时,这时的沉默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艺术,是一项很有用的管理技巧。我们不能再忽略甚至轻视那些沉默者了,也许这里面才会出现真正的智者,真实的学者。

近期,一直不想参加一些人多的聚会,我不能忍耐那些夸夸其谈者,无法理解那些暴雨般的连珠,在那样的空间里,我的沉默寡言显得异常的另类,似乎感觉到了一股股嘲笑涌向我,什么都不懂,没有情趣,不够合群,故作清高。但是,我还是喜欢清静一些,喜欢享受一点孤独,这样我不会被引向自己都不想,不喜欢的环境里去。我还是要找回自己的本质,自己的那个星球。

说出下面的观点,我可能会得罪一部分人。我认为,沉默寡言是内在心智成熟而引起的一种外在表现,更是一种蓄势待发。沉默是金,管好自己的嘴巴,利于修炼好内心,犹如潜龙在渊。现代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也说:“我再三建议所有人,有任何刺激过来的时候,把嘴巴闭起来。一般人都是刺激过来了,就张着嘴巴就说话,你事后会非常后悔,因为所有的祸患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嘴巴一闭起来,它的刺激就会上升到脑海里去,就会转来转去,这就叫做谋定而后动。”

我有一个习惯,每天如果说话太多,就会在晚上感觉不舒服。感觉到了能量地往外散发,回顾说过的话,总后悔说得太不合适,生怕把人家伤害了,或是引起对方的不愉悦。有时也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心思和秘密被别人知道了,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安全。

在《易经》中有一卦叫“谦卦”,“谦卦”象征着谦谨。只要谦虚地待人接物,做事必然亨通。一个人内在心智成熟,便会引起的外在言行举止上面的谦虚,待人待物都毕恭毕敬。当我们见识多了,经历多了,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因此更加心怀敬畏,做人做事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当我们感觉自己很渺小的时候,行为才会开始伟大。学校有两栋楼分别取名“知健”和“知坤”,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说的是人应当效法大地的品德,用厚德承载万物;要效法上天的品德,以刚健的精神自强不息。其本质,就是通过改变自身,让自己少受坏毛病影响,或是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不断改变,努力奋进,让奋斗成为一种常态,活到老学到老,则总能在日积月累中,由量变到质变。

我总是与我的同事说这样的建议,要修炼好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坚强、坚定。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   

永远保持一颗谦虚敬畏的心,去尊重他人,向他人学习,在成就自己的基础上,去虔诚地成就他人。在这个意义上,我终于彻底理解了那所学校校训的真正内涵。

那些关于集体的沉默,好人的沉默,在此就不做议论了。但是,不管怎样,我每天是要保持沉默,持续的读书学习,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那份自己选择的使命奋力前行。我相信,快乐、幸福、满足,会伴随而来,从而化为更见坚定的力量。

再不管年龄,不管误解,不管困难,只要运用好沉默的智慧,都是自己成长的资源与平台。

这首先做到时时调理自己。调理自己自然需要自觉,要反省,时刻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但是不易做到。不易自知其病,虽治病又不易去管理自己。古人云:“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这就是说人不易看清楚自己的面孔,即使看清了又不易随时可以自主地调理自己。

    因为每个人常会把自己忽忘了,怎么办呢?就得师友来提醒你,使自己不忽忘。靠朋友的好处,以融化感应自己的缺短而得其养。假如我的脾气是急躁的,与脾气平和者相处,可以改去急躁;我的精神不振,而朋友的好处是振作的,我处于其中,也自然会于无形中振作起来。

亲师取友,在与其交流中,潜移默化受其影响而得起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再宽泛一些,如想调理好自己,就得找一个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就是说朋友团体,求友要求有真志趣的朋友。有好的朋友,自然就能随之向上走了。如果在一块的人是不好的,那就很危险,不知不觉地就会日趋下流。

亲师取友,可以是身旁的同事,可以是不同职业的人;可以起身走上旅途去听取他人的言说,可以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心仪的书籍;可以主动去寻找拜访长者,可以召唤吸引喜欢自己的幼者等。这些师友,只要用心,都会心向往之,都能心想事成。

朋友说,听你说的话,我本无力再继续努力,现在怎么又有力量了?我也有此类感觉,听他人的声音,观他人的举止,我好像有所悟,便反观自己,有所调整自己的内在与言行。

在当下,有不少微信群,这些群也有朋友圈的意味,他们是因为某一主题或价值认同汇聚在一起的,也可以起到调理自己的目的。但是要注意选择优秀的朋 友圈。

有朋友说,我能享受孤独,这怎么亲师取友啊?其实,享受孤独也是亲师取友的好的方式,他是与另一个自己在交往对话。或许当他一个人外出时,他有能力与一棵花草交流;当他读书时,他会与书中的人物对话。这也算亲师取友,不必走进人群,吃吃喝喝,吵吵嚷嚷,就能自动调理自己。

这是很高的境界,我们都需要注意修炼之,这样才能让自己做人更加合适,  不至于总是常含悔意!

其次,做到永远热爱阅读。我认为,读书不要走功利道路,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课堂上教师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的时候,当教师把所读的书与教育教学艺术巧妙融合的时候,读书的效能自然会流露出来,发挥出令人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老师才是真实的老师,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阅读的魅力就在于:读一本书,可以是学习、是娱乐、是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过去和未来的起点。

人生中许多珍贵的记忆,可以从阅读中获得,也能够神奇的由阅读里生发。只需要打开书本,无论身在何处,你马上就能进入奇妙的探险、温馨的友谊、感人的爱情……

书,让人的心灵自由,让人的心胸开阔,让人的灵魂安顿。一个读书人,他的生命必然是宝贵的财富。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凡是热爱阅读的人,都必然会被世界温柔以待。

的确,我感觉自己是自由的,有时虽然独自一人深居一房,并没感觉寂寞,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祟尚孤独,孤独才会让心灵自由,精神高贵。唯有阅读,才会达至这种境界,闭门读书即修行。

我说选书需要艳遇的情怀,选书人的眼睛是一道最美的风景,那份一眼定情的相遇,曾经有多少次让我感动。当我在不同的时空里遇到这样美丽的风景时,就像遇到对的人一样……

从此,阅读才会真正开始,我的生命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是在宇宙的一个只属于我的地方。

比如, 2018年,算起来去年读书不多,仅仅10本而已,且以家庭教育类书籍为主,如《挑战:孩子》、《孩子是个哲学家》等,说起为什么喜欢阅读这类书籍,一是我认为作为教师和校长需要有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方便与一些家长勾通,真正能够做好家校合作;二是我认为我需要阅读,去重拾我过去育儿的不足之处,去弥补我的忏悔之心。我懂得了:为人父母,你并非被罚为奴隶,而是被赋予照顾一个孩子的特权,以及再次成长的可能。

去年没有主动投稿,朋友约稿共计发表6篇文章,一篇在《人民教育》、两篇在《现代教育报》、一篇在《教育时报》、一篇在《教师博览》、一篇在《江西教育》。在《新校长》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整理书稿两部。撰写《我的校园微生活》系列散记一百余篇。

今年,我将重新发现自已,挑战自己的可能。计划读书超过20本,出版论著2本,发表文章10篇,继续撰写散记50篇。

以研究的姿态融入日常工作,努力帮助教师解决教育困境,支持教师自主改革创新,引领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激励学生好好学习,成就他们的生命。

我信奉一句话,成长是去寻找自己的可能。成长的秘诀在于对万事万物的感恩与敬畏,万事万物都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只要以一颗坦率的心,一定看得到事物的优点,然后以此为契机,去读一本书,或者去听取他人的经验,或者当场启程前往某处,让自己更深入地学习,长久下来气度就会增长。

成长永远在路上,愿我们一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沉默的智慧来完善自我成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