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第2辑第三章“深度学习培养创新素养”品读有感

钱学森曾经说过,中国至今还没完全发展起来,主要是缺乏创新型人才,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还没有真正地按照创新教学的理念去办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都比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讲课占主导地位,很少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探究、动手操作或者自发地组织学习活动。虽然这样掌握的知识系统比较完整,但并不会直接转化成为创新能力。

那创新是不是高不可攀,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很难培养呢?其实,创新无处不在,人人都可能成为创新之人。创新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我们小学就牵涉到了两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处于初级阶段,要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流畅性,要让儿童去大量接触生动、形象、美妙的自然世界,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究欲,要接纳儿童的思维发展现状,倾听他们的发自内心的需要,并给予不断的回应;小学中高年级处于中级阶段,要注重思维的独特性与个性,要尊重儿童思维的个性特点,为他们提供多元化 具有思维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机会,尊重他们的思维成,保持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个性。

与此同时,“创新实践”根据发展阶段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那就是初级阶段即个性化的动手操作,通过外界认可获得安全感;中级阶段即同伴式的协同制作,在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上产生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可从而提升自信力;高级阶段则是团队性的规划设计,长期积累的成功带来持续性的自主性。

那如何保障每位儿童高品质的学习,培育创新素养呢?静静博士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以“全纳”的态度保护每位儿童创新的可能性。我们不仅要让创新课程面向所有的学生,更要在基础型课程和主干学科贯穿这一理念,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保障他们成长为某一方面的卓越人才,更要保护每一个人可以在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创新。

二、以倾听的方式促进儿童脑、手、心协调发展。我们要去观察儿童、倾听儿童, 对儿童保持开放的、自主的态度,给他们温暖、积极的环境氛围,这种倾听、被接纳会转化为儿童自我认知的完善,从而形成自信心和自主性。学校在课程设计、 教学和评价方面更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多元、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以高品质的学习带领儿童挑战未知、挑战自我。教育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差距。本杰明.布鲁姆的学生洛.安德森将教学目标的六个层次进行了重新修订,其中记忆、理解、应用为低层次目标,分析、评价、创造为高层次目标。因此,学校的教学方式也要变革,弱化“教师的教”,凸显“学生的学”。教师应提供高品质的学习材料、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尊重每个学生,注重实践体验,强化协同互助,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学生的未来创新、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第2辑第三章“深度学习培养创新素养”品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