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摘要]在地方农林院校中,通过开展“转识成智”的教育实践与探索,研究新型教学模式下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路径和发展方向。制药工程专业应从目前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综合性人才需求。


  [关键词]转识成智;制药工程;培养模式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关键是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全国各所高等院校针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GMP、GCP、GLP等质量管理规范开始在我国实施。我国医药工业进入了世界经济体系,要与各国医药市场直接进行竞争[1]。这就要求我国医药行业增强自身实力,走联合经营、现代化生产道路;要通过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并对老产品、旧工艺进行改进,保证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有这些都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掌握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等现代制药工程技术,又要具备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的综合型人才[2]。所谓“转识成智”,就是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针对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在现有的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中,将孤立的、片面的、单一的课程进行归纳和融会贯通,再加以融合,从而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智慧[3]。为达成“转识成智”人才培养方案,本文笔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与实践。


  1当前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制药工程专业是集化学工程技术、药学和生命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型新兴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制药工程知识,能在医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4]。然而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对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面侧重不尽相同,也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完善的模式经验。因此,结合医药行业需求,如何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广大制药工程专业师生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于现代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每一个院校都有自身的特点,所需资金和师资,以及高校自身的资源,就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走怎样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面对许多问题,比如教育理念、教育投资方式、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教育衔接问题,现代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问题,以及相关人才的引进和输出问题。本文基于这些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和研究。


  2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改革


  首先要确定“转识成智”的制药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是根据企业需求和就业导向做出调整后的定位,充分体现出满足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行业所需具有研发创新、工程实践及质量管理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体现出学校的培养理念和办学思想。以此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笔者所在教研室对原有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革新,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制药工程专业所需药学、工程学和化学的课程体系,对教学设置配比进行了改革创新,改进了教学理念和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逐步提高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水平。


  3教学方法改革


  为达到“转识成智”的教学目标,笔者重新编写广泛联系实际的教材,融入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沿信息,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灌输知识为主的模式,采取引进现实案例,同时讲解部分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将课堂知识转变为专业技能和智力,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理论与应用的统一,将课本知识转变成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充分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进行多媒体教学,适当播放视频资料,打造相关课程网络教学课件,多方面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5]。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我们将老式理论性、验证性为主的课程革新为连续性、综合性课程学习,逐步引入创新设计性实验,并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教师在现有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完成一些地厅级乃至国家级的课题,以此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院同时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意通过创新性综合实验付诸实施,以此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验能力,打造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转识成智”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_吉林医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识成智”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