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如玉》:民国先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佩戴玉石的目的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故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应用、佩戴,是基于道德与精神的原因。君子如玉可以理解为:作为一个谦和的君子,应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当以宽容如海之度,待人和煦,举止从容有度,处事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这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回忆同时代恩师故交的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君子隆师而亲友;第二辑,留得枯荷听雨声;第三辑,平生风义兼师友。主要以悼亡文章为主,感叹送走身边故旧的凄惶,基调略显沉重,但却更加情真意切。

  以前就听说过季先生九十多岁时仍笔耕不辍,坚持创作,他们那辈很多大家都是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不肯虚度一寸光阴。季先生虽然在学术上已经有很高的造诣,但在回忆他的师友时,字里行间都显得非常谦虚,总觉得自己没学好,做的不够,其实作者自己就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谦谦君子。他写他的尊师、他的同学、他的故交,有些朋友因为年长于他,他觉得他们更是亦师亦友。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北京大学教了一辈子书。在北大燕园里,有些教授曾是他的老师,有些曾是他的同学好友,后又同在一个校园里教书,并且住的也很近,常常一出门在河边散步时就能碰到,然后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他在书中回忆了很多他的师友,有我们所熟知的,如:胡适、老舍、臧克家、梁实秋、吴作人、周培源、朱光潜、沈从文、冯友兰......,也有我没听说过但很了不起的人物,如汤用彤、陈寅恪、李长之、董秋芳、张中行、叶公超、章用等,他们中有作家、思想家、史学家、画家、散文家、外交家、翻译家、书法家、物理学家......虽然都是近现代人文社科领域的大师,但在季老的笔下却都显得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们虽历经坎坷,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是平凡人中不平凡的人,他们在平凡中生活着,却不忘却自己心中的梦。

  在介绍胡适的思想时,有这样一段,颇让人深思:胡适真正的主要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曰实验主义。什么又叫作“实验主义”呢?这要从苏格拉底讲起,苏格拉底对“知识”这个概念有特殊看法。人性是本善的,之所以有不善,是由于“无知”的缘故。“知”是“行”的先决条件。“知”中有善而无恶,有恶之“知”,不是真“知”,无“知”则“行”无准则。要了解什么是“知”,必须了解什么是“不知”。所有的事物和概念都有真“知”,一般人不了解真“知”而自以为“知”。所以都是糊涂一辈子。他十分强调“自知之明”。他之所以拼命反对“民主”,就是因为他认为芸芸众生都是无“知”之辈,他们不能“主”,“主”者只能是有德者,“德”只是“知”的表现。有“知”自有“德”。从“无知”到“有知”,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和方法,这就是“苏格拉底法则”。

  在回忆朱光潜先生时,也挺让我印象深刻的,虽然像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们,很多知识分子都曾经历过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但读到这段时,却不得不让人钦佩!

  他说当年在牛棚里的一件小事,令他始终忘不了。朱光潜先生锻炼身体有一套方术,大概是东西均备,佛道沟通。在那种阴森森的生活环境中,他居然还在锻炼身体,我实在非常吃惊,而且替他捏一把汗。晚上睡下以后,我发现他在被窝里胡折腾,不知道搞一些什么名堂。早晨他还偷跑到一个角落里去打太极拳一类的东西。有一次被“监改人员”发现了,大大地挨了一通批。在这些“大老爷”眼中,我们锻炼身体是罪大恶极的。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它的意义却不小。从中可以看出,孟实先生(朱光潜字孟实)对自己的前途没有绝望,对我们的事业也没有绝望,他执着于生命,坚决要活下去。否则的话,他尽可以像一些别的难兄难弟一样,破罐子破摔算了。说老实话,我在当时的态度实在比不上他。这一件事,我从来没有同他谈起过,只是暗暗地记在心中。直到后来天日重明,孟实先生以古稀之年,重又精神抖擞,从事科研、教学和社会活动。他的生活异常地有规律。每天早晨,人们总会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头在大图书馆前漫步。在工作方面,他抓得非常紧,他确实达到了壮心不已的程度。他译完了黑格尔的美学,又翻译维柯的著作。这些著作内容深奥,号称难治,能承担这种翻译工作的,并世没有第二人,孟实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湛深的外语水平,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争分夺秒,锲而不舍,“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赞扬。现在人们常谈生命的价值,我认为,孟实先生是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的。

  如今虽然这些大师们都已离我们而去,但其君子气节却一直令我们仰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君子如玉》:民国先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