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艺术——中国书法(7)

我喜欢的艺术——中国书法(7)


五、汉代书法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六、主要作品介绍:

(一)马王堆帛书

1972年,特殊时期意外开挖的马王堆三座汉墓,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出土文物所代表的学术价值,填补甚至颠覆了人们对秦汉时期社会形态和人文发展的一些固有认识与猜想。曾参与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说:“发掘墓葬的重大意义,体现在通过对它的整理和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历史上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认识。马王堆汉墓就是这样一种发现。”

(二)西狭颂

《西狭颂》与《郙阁颂》和《石门颂》,号称“汉代摩崖三颂”。大体都在东汉的桓灵之际,正是汉隶趋于成熟的鼎盛时期。

《西狭颂》,又作《西峡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篆额为“惠安西表”而称《惠安西表》,亦称《李翕颂》《李翕碑》,又因其具体位于海拔1125米的西狭(今称丰泉峡)中段之青龙头中下部的崖壁间而称之为《青龙头摩崖》或《西狭摩崖》,摩崖北濒响水河,东临黄龙潭,故也俗称《黄龙碑》。原石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

西狭摩崖

1.《西狭颂》的主要内容

甘肃陇南成县西狭栈道位于成县正西的峡谷内,西狭栈道是古代由下辨(今成县)连接武都过阴平(今文县)入蜀的重要通道。《西狭颂》摩崖位于成县县城13公里处的西狭中段之青龙头南侧,距谷底约10米。

《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一起被称为“东汉三颂”,是汉代摩崖中现存状况最好的一通石刻,1962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由当地政府出资建碑亭保护。

拓本示例

《西狭颂》的主旨在为汉武都太守李翕修治西狭栈道而记事颂功。根据题署第九行所记,“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可知《西狭颂》为李翕的从史仇靖所撰并书。据研究,西狭附近的摩崖《郙阁颂》《天井山记》《耿勋表》都为仇靖所撰。(从史,是汉朝郡县不列入诸曹的散吏)

《西狭颂》摩崖石面自然凹凸,通高3.15米,宽2.25米。内容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颂文,高、宽均为1.45米呈正方形,铭刻颂文20行,行14-20字不等,计385字,记述李翕生平,称颂其率众修复西狭山道 而造福于民、施行传下、屡治祥瑞的政绩。第二部分即额题篆书“惠安西表”四字,寓惠康安民之意。第三部分为“五瑞图”及其题记,即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承露人),题记2行,计26字。第四部分为位于颂文左侧的题署,12行,计142字,记录参与建造者的郡县官员12人之名、字、职及籍贯。第五部分为摩崖围侧所勒两宋、明、清以至现、当代士人官员、名家的历代题记30余则。

2.书法特色。《西狭颂》结字势方意圆,挪让得体,用笔凝练瘦挺,劲拙四溢,表现出一种“古而肆、虚而和”、疏宕宽博一路的书风特色。细品其书,首先用笔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笔致或方或圆、或柔或刚、或敛或放,自然生动;其次,此碑结体宽博疏朗,字画多作横向取势,极意书写,偏旁揖让、点画排叠、分行布白等都给人一种宽松得宜的感觉。再次,此碑气格古逸浑穆,宏伟壮观,通篇行气整肃,章法茂密,虽雄浑豪放,却毫不粗率,一点一画都十分精到,富有笔意,字里行间蘊寓着既古朴雅逸,又雄浑肃穆的书韵,使人观之,不时能获得一种壮美和优美并存的艺术感受。

3.《西狭颂》临习要点


何绍基临西狭

《西狭颂》是学隶的极好范本,初学者在临习时,要紧紧抓住《西狭颂》雄伟疏宕的特点。在临写时,用笔要笔健墨酣,力注笔端,点画要圆润笃实,顿挫而行,蓄势要厚。结字要注意疏密调匀,不要过分紧缩。对于那些在用笔和结体上的各种细小变化,要特别注意,不要一味凭印象去千篇一律地套,否则此碑自然、古逸的神韵风采则会丧失贻尽。

(三)埔阁颂

碑立于汉建宁五年(172年)。碑文记太守李翕建桥之功。隶书19行,每行27字。书风古朴,多含篆意。杨守敬《平碑记》云:“《郙阁颂》与《西峡颂》相似,而选石不甚精,故锋颖皆杀,或云此亦重刻。”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吾尝爱《郙阁颂》书法茂密,汉末已渺。”石现藏陕西略阳灵岩寺博物馆。

该石刻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体态赫奕,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负盛名,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祟。刻石原在陕西略阳徐家坪街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1979年12月,农民修乡间公路,《郙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其右上额有勒痕七道极为明显,最长约70厘米,最短约20厘米,此因摩崖刻石地处拐弯,古代纤夫借此勒绳以省力所致。

拓本示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喜欢的艺术——中国书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