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备课有感

备课之打开天灵盖:受我干神国祥老师启发,文言文学习遵循“句读、训诂、义理”之启发,照应今天“朗读、理解、辨析”。辨析的好处无疑是将文意的理解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思维也在辨析中提升,这一步,才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关键!那么《杨氏之子》的辨析体现在何处?课文中已限定杨氏之子是机智的,语言是幽默风趣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均已植入学生的脑海。学生不假思索的观点即是认可他的智慧,当然这是有证据的,他小小年纪针对父亲好友孔君平巧借姓氏做文章,对于这份言外之意,他听的懂,答的快,对的妙,懂礼貌,语气委婉……当然这是编者的观点,《世说新语》的编纂者刘义庆早已定他为“甚聪惠”,将他编在“言语”章节。但学生仅仅停留在此即可吗?如果抛出“你认为杨氏之子是聪慧的吗?”这个问题,如果有学生站在“沉默是金、巧舌如簧”来批判该多有意思,毕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据说,杨氏之子就是杨修,不就是死在“甚聪惠”和那张嘴上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反之不正是“大愚若智、大拙若巧”吗?“甚聪惠”就是“甚傻瓜”呀!哈哈,过瘾,我家老子李耳的《道德经》才是箴言!

其二:因为有语文要素及人文主题的限制,教学目标基本可理解为规定好的。所以,以上的辨析设计最终并未可行。四平八稳上课,五年级的课用了六年级学生,大大的不明智。课堂无生成,却很多意外的状况存在。导致自己随性发挥,哪里像一节省级优质课。反思:要想让新生总结出杨氏之子机智的表现,如果设计学生和杨氏之子比较,看看谁更机智,那么。中间的师生对话环节还是不能少。即李君平(黄君平,高君平)等来谒其父,杨氏之子怎样回答。这个回答不难,要适当表扬学生甚聪惠。接着让学生化身杨氏之子,拜访的人不变依然是孔君平,杨氏之子该怎么回答。这个就难了。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就更能体会到杨氏之子在当时应声答曰的难能可贵,机智非虚也!先认可了机智,再顺势总结机智表现在哪些方面,就让问题有了情境之感,过渡也比较自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氏之子》备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