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称前,自己先掂量掂量

白岩松说,三十以前啊,无限可能,可着劲的折腾,因为不知道哪条道就折腾出花来了。三十以后呢,少折腾,往远了走,做适合的事,太折腾容易闪了腰。

这是大概率的讲,你要非说那些个厚积薄发的特例,就是扛了。我觉得他说的对。

到了什么年纪,干什么事。折腾倒也对,有精力就该折腾折腾。可有个范围,得自己熟悉的领域,不熟悉,不擅长的,就站远点,看着就行了。

这是教训,有太多历史史实支撑的。真要是那块料,你早发达了,还用得着好几十岁了,跟那折腾自己都没看明白的事?


人这一生啊,真是纠结。总想往好了走。可怎么走,都觉得差点事。一帆风顺了,觉得走的慌,磕磕绊绊,觉得走的难。等好不容易,走到头了,又想回到开始的地方。

受了好几十年教育,学了一大套理论知识,真用脑子使到事上的,也没几个。大多数还是本能使然,随心而动。

边走边总结,归纳和演绎,是个方法。大多数事上都用的上,大多数样板文里也这么写。加在最后,总没毛病。总结经验,反思教训。

不反思吧,不能总结套路,反思多了,脑子也乱成一锅粥,不知道对错了。

从小就这么学的,说的高端点叫辩证的看,说的低了,叫左右逢源。

偶尔反思一下,觉得很受益。多了也不行,容易否定自己。真是纠结。

王阳明讲,心外无物,心即理。为什么没大肆的宣扬?想必也是主观唯心了。唯心和唯物,自古以来就是对头,谁也没搞定谁。不过也不用搞定,只是工具,怎么用才是关键。

主观唯心,有个弊端,就是受自己的价值体系影响太大。自己都没整明白的事,上哪里去研究明白呢?研究不明白,又怎么“事上练,致良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称前,自己先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