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啸一声天地阔

《神雕侠侣》第十五回中,杨过经桃花岛主助己疗伤后,意欲惩治李莫愁以回报桃花岛主。当晚他在榻上练气,“口中不自禁发出一片呼声,这声音犹如龙吟大泽,虎啸深谷”,“这片啸声约莫持续了一顿饭时分,方渐渐沉寂”。金庸更写到明朝的王阳明在兵营练气也曾“突然纵声长啸,一军皆惊”,以证“长啸”之实。翻查《明史》,不见有载,不知金庸此论何所从来,只是对长啸进行这种解释很让人神往,觉得这实在是只有英雄好汉才有的本事。

真正对“啸”史有明证的是《晋书》。《晋书·阮籍传》中有一段关于“长啸”的记载如下:“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这一段讲了“啸”声的长与响的特点,但《晋书》沾染了那个时代玄远的风气,说的很玄乎,因为谁也没有听过鸾凤之音。但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长啸并非只是神仙或者英雄们的专利,阮籍这种普通人原来也是可以的。岳武穆在《满江红》中慷慨激昂“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他的啸声是有粗犷激烈的风格的,与孙登的啸声迥异,可见啸无定法。

啸到底是什么?晋代以前,很少见到“啸”的记载。《庄子·齐物论》开篇讲风吹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不及“啸”声。在晋代,喜欢长啸的人特别多了起来,连陶渊明这样经常饭都吃不饱的文弱书生也说自己期待的活法是“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晋代是崇尚自然的时代,如果啸声是做作出来的,必不会有人喜欢,可见大家普遍认为啸声乃是人面对大自然引发的最本真最直接的反应。

但凡一个人远离城市的逼仄与喧嚣,来到空旷之地,如澎湃的大海边,如万仞的绝壁之上,总是有一种豪情油然而生,便不自觉要发散出去,此时最好的排解之道莫过于大喊了,有词当然好,如果没有词,就是单纯地绵长地大喊一声“啊”也很不赖。岩井俊二的《情书》中渡边博子站在雪地里,两手笼着嘴,对着大山大喊:“你好吗?——我很好!”这一幕特别让人动情,渡边博子将对已故男友积郁多年的思念喊出来了,也就将这段感情彻底放下了。李白在《游泰山》中写道:“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这是何等洒脱自然的情怀!十数年前的一个傍晚,我站在泰山山巅的天街上,也曾对浓云涌动的山谷大声喊过,面对着大自然,毫不觉得羞怯,也没有旁人会用诧异的眼光看我。

如此说来,长啸不过就是大声喊叫了。只是面对大自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啸得出来,有的人很内敛,不愿意啸出来;有的人在尘世压抑、伪装久了,忘记了如何与大自然进行最自然的这种交流方式了。《世说新语》中,王忱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阮籍是个能收能放的人,收敛的时候,我们能看到抱着酒坛痛哭的阮步兵;放达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山间长啸的阮步兵。这样的阮步兵着实让人追慕。黄山谷对长啸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长啸是有所欲求的表现,所以他在《水调歌头》中说道:“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他认为长啸是特地表现给别人看的,是虚伪的,但对一个牢骚满腹的人,对其一时的激愤之语其实也不必当真。

韩少功在《草原长调》中说蒙古歌“是不需要聆听的……歌唱永远指向虚空,是对高山、河流、草地、天穹的一种精神依偎,从不需要他人的理解”,这段对蒙古歌的解释也颇适用于长啸。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啸一声天地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