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卑微并非生命的底色,觉醒的人生终将绽放光芒

2019年,一部黎巴嫩底层边缘视角影片《何以为家》登陆国内影院,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家都被影片中流露出来的那种绝望、沉重、苦涩的氛围所震撼,被小主人公赞恩的坚强、善良和不屈的精神所吸引。这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和成长的影片,值得你我去观看,而你一定可以在电影中获得某种力量,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

影片原名“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路加福音中提到过: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了天上。在耶稣时代,迦百农是埃及通往大马士革的必经之路,基督耶稣曾到此地传教,如今已经变成了废墟。

以迦百农作为电影的名称,隐喻着这部电影悲情的基调。影片展现了黎巴嫩这个国家不为我们所了解的一面。难民、儿童买卖、童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是当地社会,乃至世界上许多贫穷地区的真实写照。

电影讲述了一个黎巴嫩小男孩赞恩的故事。他身材瘦小,但早早就挑起了养家的重任。他在一家杂货店里打工,帮忙搬运货物,或者给客户送货。杂货店老板看上了赞恩的妹妹,有一天上门提亲,父母为了几百元钱将妹妹嫁了出去。赞恩为此离家出走,他邂逅了来黎巴嫩打工的非法移民艾雷沙和她的儿子尤纳斯,并且在艾雷沙被捕之后承担起了照顾尤纳斯的责任。后来,赞恩回家拿出生证明的时候,意外发现妹妹萨哈已经死亡,愤怒之下的赞恩拔出尖刀,跑出了家门……

在监狱里,前来探望的母亲告诉赞恩,她又怀孕了。赞恩在监狱里给电视台打电话,要求控告父母,把他生了下来。

据报道,出演该片的演员全是普通人,有难民、警察、法官。他们并非在表演,而是在真实地表达自己。所以,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部带有故事性的纪录片。导演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再现了当地社会混乱、动荡和家庭破碎的场景。而强烈的情绪冲突和人性化的镜头语言,也让观众一次次摒住呼吸,潸然泪下。

该片曾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荣誉。导演娜丁·拉巴基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如今许多黎巴嫩的孩子都流落街头,现实状况对他们非常不公平,因为不是他们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但生活不断让他们付出高昂的代价,承受着成人世界的矛盾、战争和错误的决定。”

一部优秀的电影,总能触发观众的反省和联想,让人对现实世界产生更多的领悟和理解。接下来,我将就“孩子成长”、“家庭环境”和“镜头语言”等三方面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感想。

一、苦难是成长的催化剂,逆风飞扬中包含着更多的是心酸和无奈

12岁的赞恩出生在黎巴嫩一个社会底层的贫苦家庭。父母没有固定工作,全家租住在一间被他们自己称为“这根本像猪圈”的房子里。

在我们身边,这般年龄的孩子应该刚刚考完试,呆在家里不是在看电视,就是在玩游戏。赞恩却什么都没有,既无法上学,也不能呆在家里,更不可能悠闲地看电视或者打游戏。他和我们的孩子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父母随意谩骂和羞辱赞恩,他们将自己的不幸转换成怨气和愤怒肆意倾泻在赞恩身上,把孩子当成了他们宣泄情绪的垃圾桶。

什么快乐、幸福、温暖,统统和赞恩无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赞恩,会让每个观众感到心碎和无力。

01、残存的快乐时光

我们来看看赞恩的基本情况。赞恩:男,年龄不详。法医通过检查牙齿推断大约为12至13岁。没有出生证明,无法上学。被父亲称为“流浪狗”,“根本不该把你生下来”。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依然在追寻着生命中残存的那一点点快乐。影片一开始,赞恩和一大群孩子在空荡、肮脏、凌乱、狭窄的街道中玩耍,他们相互追逐,脸上的笑容真实而灿烂。我相信那一刻,赞恩的身份就是一个单纯简单的孩子,他的快乐也是发自内心的。

02、逆风飞扬的成长

我做出一个假设,要是当地的社会组织或福利机构关注到了赞恩一家,并且伸出了援助之手,又或者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赞恩是否会生活得更快乐一点?

假设终究是假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赞恩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赞恩必须出去赚钱打工,必须风雨无阻地外出送货,因为他的身后还有更小的弟妹等着他,瘦小的身躯必须扛起了养家的重任。他也不能去上学,因为父亲害怕赞恩会因此失业。

他和妹妹萨哈的感情最好,两人经常一起穿梭在街道的人流和车流中,吆喝着卖蔬菜汁。当他发现妹妹来了初潮,亲手洗了妹妹的裤子,还脱下自己的背心给萨哈当护垫用。因为在当地社会,一个女孩子出现了发育的状况,很可能就会被父母卖给其他男人。

可最终纸还是包不住火,萨哈被父母卖给了杂货商当妻子。

这一刻,赞恩不再是个孩子了,他冲了出来,他要保护自己的妹妹。父母在他的眼中,已经不再是可以依靠、值得信赖的对象,他们就是恶魔,亲手将他的兄妹推向了深渊。这样的家庭,就像是寒冷的冰窖,还有什么可以留恋?

每一次反抗,就是一次无可奈何的成长。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非法移民艾雷沙的庇护,原本以为可以暂时喘一口气,最后却陷入了更深的泥淖之中。

妹妹萨哈的死,更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在赞恩的体内引爆。在他拿起尖刀跑出家门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已经不在乎生死了。因为生命中最亲近的那个人,唯一的希望在他面前破灭了。

赞恩一直在质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他母亲告诉他又一次怀孕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想再看到你,你根本就是丧尽天良!”他拿起电话机,打电话给电视台,要求控告父母,将他生了下来。

他在电话中说道:

我憎恨那些无力照顾孩子的人,孩子能从你们那里得到什么呢?侮辱?殴打?暴力和虐待?锁链、水管和皮带伺候?我一生中听到最好听的话是‘滚开!混账!贱货!去死!’生命就像是一坨烂泥,比我脚上的鞋还脏。我就像是活在地狱中,梦寐以求的家竟然让我备受煎熬!人生充满了苦难,我曾经期望长大,成为一个好人,被人尊重和爱护,但是上帝没想让我们这样,他要我们当脚踏垫,任人践踏……

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也想说一句,“不在污泥中绽放,就在污泥中沉沦。”

赞恩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并没有屈从于环境,他选择了善良和光明的一面。他从苦难中汲取营养,他不畏风雨,奋力生长。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并勇敢地站了出来,他的控诉无疑就是黑夜中的一道闪电,沉默中的一声惊雷,震撼了装睡的人们。

二、贫穷就像是一个无底洞,吞噬了孩子幸福的童年

上一段我对赞恩的经历做了一番分析,在这部电影里,赞恩并没有踏上父母曾经走过的老路。但是更多的孩子依然在挣扎、呼喊,在我们看不见的视线外,渐渐被无情的沼泽所吞没。

在这一段中,我试着从赞恩父母的穷人身份的角度去解读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

从人性的视角来看,赞恩的父母无疑是我们批判的对象。他们成天辱骂、殴打孩子,丝毫不会去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仅仅是牟利的工具而已。

但是从现实的境况出发,赞恩的父母也是被社会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可怜虫,就像赞恩父亲所说的:“谁会在乎你我这种人,我们贱如蝼蚁,我们是社会寄生虫……”

《我不是药神》里有一句话:“贫穷就是种病”。在我看来,贫穷不仅是一种病,而且可以遗传。

影片中,赞恩的父亲对回家找出生证件的赞恩说:“我爸从没在乎过我,他从没有我的证件”。从中我们也能了解到,赞恩的父亲也是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将祖辈的贫穷基因继承了下来,并以此来训斥赞恩。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中提到:穷人之所以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01、穷人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

故事主人公赞恩的父母没有正规的工作,只能通过一些非法手段来获取收入。在黎巴嫩这种缺乏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的国家中,穷人规避养老和医疗风险的手段除了不断生孩子,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男孩就是免费的劳动力,女孩可以就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赞恩小小年纪就出去打工,补贴家用。赞恩的父母将第一次初潮的妹妹匆匆嫁给了杂货店老板,从而得到一笔不菲的收入。

穷人连最基础的温饱都无法解决,怎么可能给孩子提供稳定可靠的情感需求?

02、穷人不做远期规划

穷人只关注温饱的问题,因为他们实在没有什么精力去规划未来。他们只关心今天是否有地方睡觉,是否可以填饱肚子。在基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他们不会去关心其他任何问题,包括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问题。更不可能在孩子的身上倾注任何的感情,那是他们所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赞恩的父母整天抱怨这抱怨那,却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计划,除了不停的生孩子。

03、穷人充满执拗和偏见

穷人的偏执来源于他们的父辈,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穷人也将他们父辈的性格继承了下来。赞恩的父亲对待赞恩的态度,其实也就是赞恩爷爷对待赞恩父亲的态度。

在法庭上,赞恩的父亲这样说过:“反正我们就是贱,谁都可以告我们。”他们不会反思:为何孩子会这样对待自己?我是否真的做错了?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过的人生毫无意义!”对穷人来说,思考人生才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于是,穷人就陷入了一种死循环,他们的孩子由于缺乏关爱和教育,只能在社会底层匍匐前进,并将贫穷的基因遗传给孩子的孩子。这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三、精彩的镜头语言和巧妙的叙事结构,将人物的悲剧性推向高潮

每一部电影都是导演内心情感的外在表达。该片导演娜丁·拉巴基曾说过:“我想通过这部电影去展现一个孩子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成人世界。”

很显然,导演将她的想法融入到了影片之中。

在镜头语言上:

影片开场,主人公赞恩就出现在画面中央位置:身材瘦弱,头发凌乱,身上穿一件脏兮兮的小背心,空洞的眼神望着画面外的某一点。这个场景一下子就把观众的注意力给吸引过去了。大家纷纷会猜想,这个小男孩究竟是谁?他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

随着故事的深入,每一次赞恩出场时,导演始终以平行或者仰视的角度对准着他,忠实地记录了赞恩情绪发展和爆发的全过程,仿佛镜头就是赞恩的影子。观众跟随这些镜头,深入到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他的愤怒和悲伤。

在几次剧烈的冲突场面中,镜头以摇摆不定的方式将画面的冲突感和人物之间的情绪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些哭喊、争吵、谩骂、殴打,杂乱的光影,拥挤的楼梯,破旧的街道,面无表情的看客等等,构成了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浮世绘,将悲情一股脑塞进了观众的心中。让人立即产生一种想冲进画面,拯救孩子于水火之中的冲动。

毫无疑问,导演的“诡计”得逞了。

在叙事结构上:

导演一步一步地将赞恩推入绝境,将赞恩的苦难遭遇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每一个观众面前。

纵观整部电影,除了开头那段和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短暂快乐时光,以及和妹妹相处的日子之外,赞恩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苦难的历程。

第一重打击:父母将妹妹嫁给了杂货店老板阿萨德。

任凭赞恩竭力阻拦,父亲还是开着摩托车把萨哈送走了。愤怒的赞恩用力踢着街道旁的装饰木板,强忍着泪水,向母亲吼道:“这样你会开心吗?”他不需要答案,他只是在宣泄心中的苦闷。

这个家早已没有留恋的价值,在这里,赞恩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暖,相反,他得到的全是伤害。赞恩转身就走,在街道上一路狂奔。没有回头。

第二重打击:他和尤纳斯一起生活的出租房被房东回收了,他幸苦赚到的钱也丢了。

赞恩本来指望投靠艾雷沙之后,能够获得暂时的喘息。可是,艾雷沙在一次外出时被拘留了。失去了依靠的赞恩只能自食其力,一边照顾艾雷沙的女儿尤纳斯,一边赚钱。他每天带着尤纳斯东奔西走,受尽了白眼,吃尽了苦头。

可当他回到出租屋的时候,发现门被锁了,幸苦赚到的钱也拿不回来了。原本对生活还抱有一丝希望的他,就这样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赞恩举起木头,用力地砸向铁链,这何尝不就是在砸向生命的枷锁呢?

第三章打击:他在回家找出生证件的时候,意外得知妹妹萨哈已经死了。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你眼前。

萨哈无法接受妹妹的离去。在他的内心,妹妹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是他留恋人生的唯一希望。而现在,这残存的希望都破灭了。所以他毫无犹豫地拿起尖刀,跑出房子……那一刻,被愤怒包围的小小身躯里面,其实藏着的都是委屈的泪水。

第四重打击:赞恩母亲来监狱探望他,告诉他自己已经怀孕,还准备把孩子的名字取名为萨哈。

赞恩听到这个消息,脸上毫无表情,只是说了一句:“我的心好痛,你的话把我刺痛了。”他似乎已经预见了母亲肚子中孩子的命运。他不愿让更多的孩子和他一样,一出生,就生活在无尽的黑夜之中。所以,他拿起了电话机,他做出了一个非常勇敢的决定:起诉父母,将他生了出来。

导演娴熟地运用镜头语言,巧妙地安排叙事结构,将故事情节打造得曲折生动。配合演员张力十足的表现,以及充满真实感的视觉冲击力,整部电影犹如一部故事版的纪录片,带给大众以心灵的巨大震撼。

结语

一部好电影总能让我们不自觉地关照现实,思考未来。

导演并没有刻意将影片带入到黑暗的深处,故事的结尾是温馨而充满希望的。但是在真实世界里,还有更多的赞恩徘徊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与贫穷、愚昧、疾病、偏见等等为伍,他们的悲剧,并不能简单归因于家庭,社会、教育、贫穷等各方面因素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的因素。

影片的最后,赞恩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如此纯真、灿烂的笑容却让我感到那么一丝心疼,也让我感到些许释怀。

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个家庭都和谐幸福,愿世人都能摆脱贫苦,愿和平、幸福永放光芒!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以为家》:卑微并非生命的底色,觉醒的人生终将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