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和同学聊到我想要辞职找新工作,因为觉得工作没什么激情和干劲,也好像没能学到什么新东西。谁料由此我们开始了这么一番对话:
“那你想换去哪儿?”
“我还没怎么想好,可能是写文案做策划吧。”
“你都没怎么想好,文案是不是你的优势啊,要是你去到新公司之后遇到同样的情况怎么办?”
被她这么一问,我居然回答不上了,“对啊,我究竟是想摆脱什么,想要到什么样的公司呢?”
如果你也有这样类似的疑惑,无论是工作学习,或者是和家人相处、培养孩子等方面,凡是想要过上让自己不后悔的人生,我都建议大家阅读《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商学院著名管理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他最为著名的管理作品当是《创新者的窘境》,他在书中提出了颠覆性创新理论,并在全世界企业管理界广受影响。他还曾五次获得有“管理界奥斯卡”之称的“麦肯锡论文奖”,成为影响力仅次于彼得·德鲁克和迈克尔·波特的管理学家。
成绩显赫的克莱顿在2010年的时候被却确诊患有“滤泡性淋巴癌”,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克莱顿总结了自己这一生的经验和建议,希望帮助更多人看清人生最重要的事。
克莱顿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里提出以下3个人人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我将获得事业的成功和幸福?
2、我与配偶、孩子、亲戚和密友之间的关系是我永久幸福的源泉吗?
3、我过着正直的生活,从而远离犯罪?
结合许多案例,克莱顿开始了他的分析。鉴于每个问题底下的观点和重要内容有很多,我会选取对我来说最有启发性的内容进行分享。
我们要找的是什么样的工作
月初和领导谈话的时候,领导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要想清楚,工作之于你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我陷入沉思。我觉得很多人面对这个问题会说,工作不只是养活生计的金钱来源,但问题是其实我们真正执行的时候就只是把它当做赚钱工具。
作者克莱顿在书中说道,获得事业的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确核心标准,即职业中对你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可能是经验、金钱,也可能是地位、荣誉、认同感等等。在我的理解中,找到这个核心标准,即是明确了工作的选择方向。如果最重要的是薪资,那么往互联网公司爬多数没错,如果你觉得,我想要充实但悠闲的生活,那可能996的互联网公司并不合适你。
说到这儿,我们就必须得提到全书的一个重要观点:
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赫茨伯格研究中的“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
解释一下,“赫茨伯格研究”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一个理论。赫兹伯格将人从事一项工作的原因分为两种:
一种是基础因素——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等,这些都很重要,如果达不到预期,我们就会对工作不满。
但就算基础因素得到改善,也并不会让你不会选择抛弃现有的工作。就如我的男朋友,半年多来涨了两次工资,职位连升两级,但在他看来,工资涨得不算多,甚至到手的钱比刚进来没多久的人都少,所以他依旧铁了心地要换工作。
所以,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时,改善基础因素都只是幸福的副产品,而不是产生幸福的原因,想要对工作满意甚至爱上它,关键是要靠“动力因素”,即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等。
因此,在寻找自己职业中最重要的东西时,不要太过短浅地只看到物质方面的因素,尽管它们很重要,但不会是最重要的,除非你乐意后半辈子陷入苦闷、不开心、疲惫中。
工作成功的人做对了什么
我们在第一步已经明确了最重要的要事,树立了核心标准,那么接下来就该是执行了。光有想法是不够的,说总是比做来得容易,但做的时候也要重点关注,把什么样的资源如何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如果我们不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刀刃上,投入与目标相匹配的时间、金钱、才能,那肯定没法到达最终你期望的目的地。
可以给大家讲个绿海龟的故事。
我们往常看到海龟都是在水中划动脚蹼,看起来游得很慢,可实际上人在水中是跟不上它的速度的。人越是拼命划水想跟上去,越是离海龟越远,最后人只会变得疲惫不堪。这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海龟的动作是遵循着海水的运动规律。当海浪推向岸边,与海龟行进方向相反,海龟会浮起来划水,但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浮在原地,当海浪向海洋的方向涌起时,它会加快划水速度,这样就可以乘着海浪前进了。
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之所以无法追上它,是因为她不顾海水的方向,自始自终都在划水,盲目的前行。开始还能与海龟并行。但是在反方向的海浪中,人越是用力向前游,就越是感到疲惫。等到海浪前进方向再与人游泳方向相同时,人却没有足够的精力顺势向前了。
绿海龟的故事可以给我们这样一个人生启示: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等你有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时,你可能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了。
同样的道理,你的资源分配和你的目标应当是在同一方向上的,实现以结果为导向,而不要把资源浪费在无关目标的板块上。
家人存在的意义
小说《如父如子》里有这么一段对话,经典而深刻:
“有些工作是非我不可的。”
雄大直视着良多。良多也直直地看回去。
“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
雄大宛如说教般地说道。
我觉得,所有会被这段话触动到并意识到自己也有这样的问题的父母,都应该看看《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里的第二部分,即如何维系亲朋好友间的关系。
作者克莱顿称,要建立和谐满意的关系就得从一开始做起,如果你不去培养、发展这些关系,他们就不会在那儿了——不会在你经历困境和挑战时支持你,也不会变成你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源泉。
就如《时间的礼物》这本书里说到:时间是一种非常公平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讨价还价,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给了自己就不能给父母,给了工作就不能给孩子,我们最终成为怎样的人,留下什么样的回忆,都源于我们每一次做出的选择以及如用何掉自己的时间。
说到底,工作只能陪伴我们几十年,但家人朋友却能陪我们一生。工作做得成就再大,没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没有他们和自己分享,快乐和幸福终将和自己无缘。
具体到如何做,“给予对方真正想要的,而不是自己认为对方需要的”这一点对我最有启发性。
我们总在工作上说要“以用户为核心”、“满足用户需求”,但在家人和朋友的相处中,我们却不会这么去思考,习惯性地将对方的友好和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丈夫下了班,发现家里早餐盘子还放在桌上没收拾,晚饭也还没做。他想,妻子要带3个孩子,大概是太忙了。
于是他毫无怨言地洗了盘子,又做了晚饭。他原本觉得自己忙了这些,会得到妻子的几句赞美,谁料妻子抱怨说:“我今天这么难过,你怎么还这样忽略我?”
这就是“我想要的”和“我以为你想要的”的矛盾。丈夫以为妻子是不想做家务,是觉得累,但妻子则是觉得自己整天都忙着照顾孩子,没能和一个大人说句话,所以最想的是和丈夫谈话聊天。
这种“用户意识”的缺乏在亲子关系中也很常见。
很多家长会觉得,我生孩子养孩子就够了,孩子你就负责好好学习、赚大钱就好了,一旦孩子成绩下降或考砸,父母就很容易发怒。
父母恰恰没有去想孩子需要什么,过分把自己想要的安在孩子身上。这类成长过程中经常被打击、不被认可的孩子,其实他们最希望的就是父母的一句夸奖,如果能得到父母的夸奖或肯定,那便是比蜜还甜的幸福啊。反之,若成长中的孩子始终接受着父母不冷不热甚至打击的教育,那他们内心便很容易变得自卑。
洋洋洒洒地写了很多字之后,其实发现《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里真的还包含了很多人生启迪和重要信息,包括如何建立家庭文化、如何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什么是完全成本理论等等,这些问题就都有待你去亲自去寻找和破解了。
总结一下,我们在衡量自己的人生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找到于你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无论是家庭、工作,或者你的某种兴趣,你可以有多个,然后按照比例去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金钱。
“对于生活的基本问题,并不存在所谓的特效药和快速解决的方法。”
唯有在时间的见证下,按照人生事项的重要程度去一一落实和实践,才有利于我们按照自己理想的生活轨迹发展。
**附上本书的思维导图**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2_AMwot-MUjh7GWTkTp0Q
提取码:imao
往期书评
工作总是倍感压力?7个技能帮到你
看看自己离内心组成“森林”的境界还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