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读《老子》| 4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大义】

为学,就是一个日益增进的过程。为道,却是一个日益减少的过程。

增加的是知识,减少的是欲望。

减之再减,一直抵达无为的境界为止。

一个无所为的智者,却可以做成一切。一个圣人治理天下,也当呈现出一种无所作为的状态,如果凭着自己的智慧,刻意为之,便不配取得天下。

【心读】

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绝对称得上是老子的一句至理名言。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对这句话情有独钟。曾经,在哈佛大学的幸福公开课上,泰勒教授就曾经引用过这句话来表达他对幸福的理解。

学,主要是指探求知识。这自然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正如荀子所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他还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总而言之,学,就是一个不断积习的过程。一个努力学习知识的人,每天都觉得比前一天多掌握了一些,这自然是一件让人感到内心极为踏实的事情。

道,是指究竟真实。在老子看来,对“道”的探求,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如果一个人学习,只是不断地往自己的头脑中填充知识,那么,这样的人最多只能成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学究,却难以成为一个思想深邃的智者。这就像法国哲学家蒙田说的那样:“我们学习只是让记忆装满,却让理解与意识空白。犹如鸟儿出去觅食,不尝一尝就衔了回来喂小鸟,我们的学究也从书本里搜集知识,只是挂在嘴边,然后吐出来不管被风吹往哪里。”

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觉悟,因为好的知识可以提升我们的见地,提升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看法。但知识如果不能很好地在我们的心魂中消融,那么,它也会成为我们思想的樊笼。我们的心会被束缚在由各种各样的知识所构成的网络中,就像一只可怜的昆虫被困在蛛网中一样,失去自由。知识需要积累,但终究要被扬弃。人生如果一味地做加法,就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觉悟者。人生的觉悟,必须从减法开始。

2.

人生的减法,是从消减我们的欲望开始。什么是智慧?对欲望的调伏、断灭、以及超越,就是智慧。这是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的话。在佛法看来,人一旦能够超越欲望,便可转去一切烦恼,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究竟苦边。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佛陀与老子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

如果我们渴望修行,渴望成为一个道家所说的真人、至人,或者成为佛陀所说的觉者,其方法不在于建造,而在于消除。不是去给自己的心灵添加更多的慈悲和善良,去给我们的头脑添加更多的知识和道理,而是要懂得在安宁中凝望心性的澄明,在静谧中倾听灵魂的低语,在恬淡中品味生活的细节。让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我们内在的神性就会逐渐呈现。它的呈现不是因为我们透过知识的建造,获取了它,而是因为它本来就在那里,在我们心魂的至深处,它慈悲、善良、安静、也充满着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读《老子》| 4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