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价值理论

  ——写于两年前

初到天津,夜微凉。大港剧院广场上立工棚若干,亮灯,内设床铺,疑似红灯区,遂前往观之,乃玉石、皮草等土特产展览。

灯下的老板很热情,在你能带给他商机的时候,而像我这种去东扯西问半天,最后什么都不买的,恐怕已经被问候到祖宗第十九代了。我想起9年前我初到青岛海边儿,10块钱一串“宝石”项链,在我的不置可否中慢慢就变成了10块钱5串,最后我还是没有买,阿姨那毁天灭地般的眼神……

看上一件号称价值750块钱的玉石,老板问我愿意花多少钱买下它,我当然不会说10块钱3件这样伤人的话。

“几十块钱吧!”

“几十?”

“五十。”

我们就在那扯啊扯,最终老板说:“50块钱你拿走吧,就算我今天开开张。”我暗想:晚上7点才开张,看来老板你的生意不太好啊。

一件商品就是客观的存在于那里,但对于不同的人群,它有不同的价值。这件“玉石”,在我心里的价值应该是大于50块钱的,因为要协商,所以会把初始的价格定的稍微低一些,以供卖家还价。然而卖家很快就一口价确定了50块,这样的打折不仅影响了这块玉石在我心里的价值,也在提醒我,实际上这件东西根本就不值50块钱。

所以,我又怎么会花钱去买呢?

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会约小姑娘去洗澡,她们总是温柔地拒绝我,或者亲切地让我滚,我就会想——这个小姑娘依然是那个脏兮兮的我喜欢的小姑娘,若有一天被回复“如家酒店XX路店,301房间”,那我可能就会很尴尬,就像那件玉石。

书中有个桥段,女孩去买瓷器,老板说:“杯子50,碟子30!”她仔仔细细的挑了一小堆,结账的时候,老板说:“你买了这么多,我给你打折,碟子买一送一。”“不要了。”女孩说,“不喜欢了。”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像我一个庸俗之人,即使有个可以照亮整个广场的夜明珠,我依然会担心家里没电,又怎么去了解这些小玩意背后的格调与气质?放在钥匙扣上怕刮坏了,挂在脖子上还嫌凉,哪里有指甲钳、掏耳勺来的实惠那?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价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