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0.25生活需要仪式,也需要礼节!

第十篇第25章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讯雷风烈必变。

齐衰:读音为zīcuī,“五服”之一,五服是指古代根据亲疏关系穿的五种不一样的丧服,也是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这五代。

    古代人们若是有亲人去世,就会进行服丧,根据亲疏关系的不一样,在穿着的丧服上会有不同,从亲到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是最重的一种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裁断的地方也不封边,毫无修饰表示极为哀痛。这种丧服在对父母、公婆、丈夫、臣子对君主时候会穿这种丧服。

    “齐衰”是用生麻布制作,但会有封边,这种丧服是孙子辈的人为祖父、祖母穿戴的孝服。

    “大功”使用的材料是粗熟麻布,面料比“齐衰”和“斩衰”稍好。是为伯叔父母、或者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小功”是细一点的熟麻布制作,给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堂姑,堂姊妹、兄弟妻、姊妹,外亲的外祖父母、舅母、母姨等服丧都穿小功。

    “缌麻”是用较细熟麻布制作,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外孙、外甥、女婿、妻子的父母、表兄、姨兄弟去世就穿缌麻,这是“五服”之中最轻的一种。

    “五服”是五种丧服,需要穿的人也都是亲属,所以也指有亲戚关系的五辈九族,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这是五辈,加上自己往下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是九族。

    超出了这些就可以说是“出五服”。民间有个说法叫“亲不过五服”,意思就是五服之外的亲戚就比较疏远了。

    五服之内的亲戚关系是比较亲密的,逢年过节都要走动这些亲戚,一家有结婚、生孩子的喜事,或者生病、去世的白事,五服之内的亲属是一定要到场的。

    对喜事要进行恭贺和交份子钱,对白事也要进行安慰和服丧。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举办丧事时穿丧服的时间很短,穿丧服的亲人也变少了很多。丧服也简单化了,比如有些地方把衣服翻过来穿,就算丧服了。

狎:犬可习也。从犬甲音,原义为:训犬。如《新书》:“故欲以刑罚慈民,辟其犹以鞭狎狗也,虽久弗亲矣。”后延伸为亲近,接近等意,如:狎弄,狎近。狎也有玩弄的意思,如:狎妓等。狎客指嫖客。

瞽者:盲人。

亵:音xie,从衣执声,原意为贴身的内衣。也指家居所穿的便服,如:亵衣,亵服。后延伸为轻慢,轻佻等意。如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也有亲近,得宠的意思,如《礼记》:“调也,君之亵臣也。”

凶服:孝服。凶字是个非常血腥的文字,是个打满阶级压迫烙印的文字,古代奴隶主和封建领主统治阶级常常把战俘、罪犯、奴隶等被压迫者当作“人牲”来祭祀天地神灵,绝灭人性地在这些受害者的头顶浇上油,点着火,活活把人烧死。

    “凶”的甲骨文和金文刻画的便是这种残酷悲惨的情状:一个人跪在地上,一堆烈焰大火正在这个“人牲”的头上熊熊燃烧。凶的原意就是残暴,凶恶。后延伸为:不吉利的,伤害人的行为等。

式:从工从弋(yi第四声),工,指像工匠一样,把事情做得规范,漂亮。弋,指工整地挂在墙上,工弋结合起来,就是法度,规矩的意思。如萧统的《文选》:“孝敬之准式。”

    式也有事物从兴盛到衰落的意思,如: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

    本文中的“式”是“轼”的通假字,“轼”指轼礼,古人以手抚轼(马车前面的横木),表示尊敬的礼节。

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没有纸,图籍用木板或者竹片书写,所以书称为“版”或者“简”,出书也叫“出版”。

盛馔:盛大的宴席。

作:原意为起床,如“日出而作”。这里指站起身来。

全文理解为:

    孔子看见穿孝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官员和盲人,即便是经常在一起的,也一定很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身行轼礼。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做客时,如果宴席非常丰盛,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也会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仪态是人类所特有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神色表情。

    仪态包括仪式和神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仪态,表示对人的肯定、赞赏、感激、同情等,都需要有正确的仪态。仪态也反映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应该重视生活仪式和态度。

    礼仪就是礼节仪式,是约束个人行为的规范,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

    礼仪又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mei求子之神)之祀 、傩(nuo第二声)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礼仪既是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又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也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中国礼仪简史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

    中国传统揖礼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 ,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 ,也是鬼神 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礼仪的形成时期在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

    礼仪的变革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荀子创造性地提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这就是“三本五伦”说。

    五伦即“天地君亲师”,是中国礼制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架构。

    礼仪强化时期在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礼仪的核心是倡导人们要修睦向善。

    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例如:性别、年龄、贫富、尊卑等。

    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纵观我国礼仪内容和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可以看出“礼” 和“德”不但是统治者权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广泛社会性与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礼仪之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很多礼仪被人打上“封建”的烙印,以至于礼仪文化的被边缘化,反而在亚洲其它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传承得更好,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赖辉东《论语史鉴》10.25生活需要仪式,也需要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