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你我枉花光心计,为何孩子计算水平仍是个迷?

常听朋友谈起她所教的高一学生计算能力太差,二次函数中的配方法,部分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了两三遍,结果一次也不对,甚至有的学生连小学学过的分数通分也有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老师对学生的过分要求吗?都高中了还让我们重复之前陈旧知识。肯定不是这样子的,是老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用到了以为学过的计算方法,而你做不对,只能表明你的计算能力有待进步。或许有家长朋友会说,孩子计算能力差,高中阶段有那么多自习课,多练习不就提高了吗?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到了高中一堂课的课容量是很大的,老师在课堂上是没有时间带着学生练计算的,自习课又要对学习的新内容进行训练,学生也没有相应的时间练习自己的薄弱点。还有朋友会说高中阶段注重的是对逻辑思维、数学方法的训练,数学计算已经起不到多大作用了。这样的想法是绝对的,是片面的,可以这么说,任何不以计算为目的的解答题都是在耍流氓!高中整个学习是重代数轻几何的,哪怕后面学习的立体几何,大部分题目都是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做的。翻翻高考卷子,你就知道了数学计算所占的比重了。就一道圆锥曲线问题,就够算一页A 4纸的。在高中阶段,孩子很努力的学习,每一章的知识点都会,可题目就是做不对,每天不断地刷题,可还是眼睁睁地看到以前成绩不如自己的人冲到了前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计算能力弱这颗雷爆发了,现在能做的就是放慢做题速度,一次做对题目。但不得不说的是在高中时间和精力都很紧张的情况下,要想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真的很难了。这颗雷越到后越严重,直到考研时遇到的极限、定积分、不定积分、曲面积分再次爆炸,会再次陷入知识点都会,可就是题目做不对的泥潭中。

什么阶段是培养孩子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期呢?那就是小学阶段,小学学习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基础,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计算训练。须注意的是让孩子不局限于对概念、算法练习,还要让孩子通过计算过程明白算法的多样性,掌握口算、估算的方法,注重思维的培养和升级。

如果 错过了小学这个提高计算能力的黄金期,到了初中抓住初一这个关键期,孩子的计算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升。以保定市市区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为例,初一代数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扩充到了负数,还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整式的四则运算。把这些基础打扎实还恐惧初二学的二次根式、分式和因式分解吗?抓住初一关键期,把计算能力提上去,到了初二、初三重点难点该放在对孩子几何思维、演绎推理能力的训练上,如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的学习。后面学习的函数知识,主要讲的是数形结合,对计算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你还要分一部分精力给物理、化学学科,此时再想起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未免会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了。接下来要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例,来谈谈如何抓住初一这个关键期,让孩子的计算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1.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知道公式或法则是这样的,更要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算理进行深度剖析,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运用算法进行运算,可以借鉴下面的几种方法,让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算理。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算理

对于刚刚踏进中学校门的初一新生来说,抽象思维相对薄弱,以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活动无疑是搭建算理的抽象性和思维形象性之间的一座桥梁。数学操作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使内隐的算理以可感可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例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节选

为了庆祝祖国成立70周年,我校举办校园“数学竞赛”智力答题,游戏规则:答对记1分,答错扣1分;

师:答对一题,答错一题积分为0分。“奋进组”同学答对3道,答错5道,请问“奋进组”同学积分怎么列算式?“扬帆组”先答错2道,又连着答错3道,问:“扬帆组”的积分怎么列算式?

生:“奋进组”积分3+(-5)=

  “扬帆组”积分-2+(-3)=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我们会发现,负数也参与运算,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有理数加法有几种分类。

生:正,正;正,0;正,负;负,正;负,0;负,负;0,正;0,0;0,负。

师:如何计算这些有理数的结果呢?我们用红色的小棒表示+1,用黑色的小棒表示-1,在摆棒的过程中,你能计算“奋进组”和“扬帆组”的成绩吗?

生:“奋进组”3根红色小棒和3根黑色小棒,互相抵消,剩2根黑色小棒,3+(-5)=-2。

“扬帆组”先摆2根黑色小棒,再摆3根黑色小棒,共5根黑色小棒,-2+(-3)=-5。

师:通过一起总结的有理数加法分类,还能再写出几组有理数加法算式,并通过摆棒的方式计算出结果吗?

生:试着举例,并计算结果。

师:将学生列举的算式写在黑板上,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此教学片段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道理,发展学生分类、归纳、概括能力。

(2)在生活情境中理解算理

数学源于生活,无论数学知识多么复杂,都与实际生活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当把算理与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关联时,就能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使学生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进而更好地理解算理,为进一步构建算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有理数除法时,课本上有这样的两道练习题,学生们的做法产生了分歧。

  产生的分歧无非是对  a÷(b×c)是等于a÷b÷c呢?还是等于a÷b×c呢?

如果把这个算式放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你能得出正确的算法吗?

师:1个人2周可产生28千克垃圾,那么1个人平均每天可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生1:先算出2周一共多少天,然后再算1个人平均每天可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列算式为28÷(2×7)=2(千克)

生2:先算出1个人每周可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然后再算出1个人每天可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列算术为28÷2÷7=2(千克)

师:我们发现这两名同学的计算思路不同,结果却相同,那么就可知  a÷(b×c)= a÷b÷c。

让算理融入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  a÷(b×c)= a÷b÷c的道理,这就减缓了学生认知算理的坡度,增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

(3)在几何直观中理解算理

数学课标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数学图形的直观性是破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合理利用几何直观的策略,能够使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从而促进学生对算理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师:在练习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便运算时,有同学是这样做的:992=(100-1)2=1002-12=9999,

生: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没有按照完全平方公式去解答,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在中央。

此时做错的同学也会发现,自己中间落了积的2倍,但下次计算1992时,还是等于2002-12=39999.

此时在教学中不妨先这样做,不指出学生的错误做法,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边长为100的正方形,再在其内部画一个边长为99的正方形,观察下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通过画图,学生加深了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使抽象的算理变得清晰可见,自然也就知道了992=(100-1)2=1002-2×100×1+12=9801.

2.惟宁静方能致远

有不少家长反馈,我们家孩子知识点也会,计算道理也能自己说清楚,可就是太马虎了,总是抄错数,或者抄错符号。各位读者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时,有没有因为不仔细、马虎出过错。我本人在上学时,也出现过计算的结果明明是C,选择的确实D。如果只把此类问题归结于不细心、马虎,那么下次考试或者阶段性考试中还会出现因为粗心而犯的错误。这次可能不是抄错选项了,而是落了一个小小的绝对值符号。 如果你家孩子或者本人已经出现了这些问题,不要在给自己戴粗心、马虎的帽子了,这说明你在考试答题中瞬时走神了,有这么几秒中,你的思维没有在试题上。走神你或多或少都有体会,比如数学老师正在黑板上奋笔疾书,你的肚子突然叫了,似乎是要给这些枯燥的公式、符号带来些律动感,但你此时想的确实中午妈妈做的鸡腿、红烧肉,直到数学老师走到你身边时,你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走神了。而出现瞬时走神你可能无法察觉,因为它持续时间非常短。

要解决瞬时走神的问题,就要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提高专注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冥想,练习思维对大脑的绝对控制,保持思维的绝对静止,任何东西都不想 ,让念头保持一个地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让孩子远离躁动,静心思考,方能领悟数学的真谛。

3.运动是提高数学能力的滋润剂

上面提到了“静”,接下来要说“动”了,二者并不矛盾,一是指心静,是从内部帮助我们管理好情绪和思维。二是指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学习带来的压力,保持健康的心态,帮助我们更快的恢复体力和精力。那些一到考试就紧张,一遇计算就出错的小伙伴,不妨先试着爱上一项体育运动吧!老师在教你一个快速克服考前紧张情绪的小窍门,深呼吸。当你紧张时,深深的呼入一口气,然后慢慢的吐出,重复几次,是不是就好些了呢。

        要想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还是要早做准备,最为关键的还是孩子自身的努力,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笑你我枉花光心计,为何孩子计算水平仍是个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