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对外展现。
心理学所说的内在关系模式,即是我们内心的剧本。
这些剧本是童年经历内化到心里形成的。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他能多大程度地走出剧情,看见真实的外界。
不愿意修正——“全封闭自体”。
剧情里没有爱——只爱剧情里那个自己:
例子:父母要做有能力的付出者,为此孩子必须成为无能的索取者。
心理学说,放下头脑中的剧本,试着去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对方。当我们彼此看见的一刹那,爱就发生了。
活在充满付出感的道德资本中的人,其实并不爱对方。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一个常见剧情:
有些男人不会捍卫自己的利益,扮演“老好人”剧情,女人总是忍不住去保护他,争取他的利益。这时周围的人包括这个男人都会来指责女人。
表面看似大方甚至无欲无求的男人,内心索取感铺天盖地,没有边界,为了防御,会去扮演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反向形成”防御机制。
当我们陷入套路时,可以问自己:我为什么会陷入这个剧情?为何总是扮演对方剧本中的角色?
在解套的过程中,当你发现自己又要重蹈覆辙的时候,应该表扬和鼓励自己:我终于觉察到这个坑了。
重点:允许——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看着他们受苦,这是他们的剧情。
界限即自由。
做自己的解套人
允许父母按照他们的意愿过一生;
允许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过一生;
就是对父母、对自己最大的慈悲。
王阳明说过,“心外无物,心外无法,此心即佛。”
成长修行中常见的陷阱:
①威胁;
②让自己变得更正确。
心智发展源于体验而非知识
最好的父母不会切断孩子的体验,
允许孩子完整地按照自身意志体验生命。
从自体自恋走向客体关系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过创伤,
关系的意义就在于双方一起努力。
从一个人的世界中走出来,建立有客体,有他人的世界。
所有的能量用于发展自我
得不到伴侣的支持,觉得自己很无助。
没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没想过自己的人生,这是很多人的剧情。
某些女人:“幸福必须经由一个男人才能实现”——心理没成年的状态。
人性的定律:
当我们认定一件事是好事,那就竭尽全力去做,不用等待任何人的支持。能够理解你的人,自然会跟随你、支持你。自己站稳了,别人才愿意与你为伍;自己能对目标负责,别人才愿意鼎力相助。
不要向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索爱
在选择伴侣这件事上,不可逾越的底线是,
不要选择一个“全封闭自体”的人作为另一半。
“全封闭自体”:我认为你是这样,你就必须是这样。
家庭系统排列:通过角色代表及互动呈现,探讨人们面临的心灵困境。
清醒地活在真相中
人格健康的标志:有能力和解
相信自己是结实的,
不会因为对方表达了攻击性而破碎,
不会因为害怕被报复而压抑攻击性;
相信父母是结实的,虽然我们表达了攻击性,
他们可能会难受,
但是不至于陷入无休止的抑郁和痛苦中。
可以发生冲突,也可以和解,这是一个人人格健康的重要标志。
警惕隐蔽的权力关系
在关系中,道德资本越高,两个人的心离得越远。
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表达需求,总是先要证明自己有道理呢?
为什么我们都不敢,或者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初心呢?
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先从自己开始学习,直接简单的表达需求。包括直接,简单的拒绝别人。
肯定对方的感受
当对方没有请求我们给予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要忍住,不要着急去解决对方的情绪,而是倾听对方,给对方一点空间。
在情感勒索中长大的男人
家庭里最孝顺的那个孩子,
往往都是童年得不到父母的爱,
又被父母情感勒索的可怜孩子。
他们会不断的为父母付出,
妄想:
“我再多付出一些,就会得到父母的重视了”。
大部分女人寻找结婚对象,往往会寻找孝顺的男生,其实结果往往不如意。
有些男人对父母越孝顺,对妻子和子女往往越冷酷无情。
原因:人的本性都渴望自由,听父母的话,自由意志就会被压抑。自然感到痛苦和愤怒,愤怒被压抑,必须孝顺,转而就会投射到妻子身上。产生想伤害妻子的想法。
如何破解此套路,窍门在妻子——
妻子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比丈夫更孝顺,经常提醒他:你应该对你妈妈更好一点。(没法转移愤怒)
付出感,婚姻关系的坟墓
我们可以选择,
是活在为别人付出的妄想牢笼里,
还是为自己而活在自由意志中。
到底是什么在维系两性关系?两性关系也被称为亲密关系。
两性关系为什么被称为亲密关系呢?
维系两性关系,最重要的是亲密感。
亲密是什么?是两个人之间彼此有呼应,情感能量可以流动的状态。
是什么阻碍亲密,让许多婚姻变成“非亲密关系”?
亲密的能力,天然源于母婴关系。
悲剧的是,一代人接一代人都在制造“孤独婴儿”。比如:产假过短,隔代抚养,“科学主义”制造的陷进:科学哺乳,定点睡眠,睡眠训练(训练婴儿独立自主入睡)等。
付出感给对方带来的内疚,是亲密关系的杀手。
婚姻的底线
在婚姻中,彼此不能交流情感感受,
一方像黑洞一样总是毫无反应,
或者不断评判、否定,攻击对方的情感需求,
这是世上最亏本的事情,
因为亏掉的是人的生命力,
是人对幸福的感受力。
对与错的自恋捍卫战
如果一个人在乎自己的正确,
远远胜过在乎真实和活生生的感受,
那么他的心理发展水平,
注定无法建立滋养的亲密关系。
“小我”,即头脑中虚构出来的自恋小我,存在基础是不断证明“我是对的,我是好的”。“小我”永远没有错,通过拼命攻击对方来捍卫自己。
如何辨别和避免与困在自恋“小我”中的人交往呢?
检验方法:遇到困难,冲突和意外时,看对方是跟你一起面对,着重解决问题,还是急于指责你。
危难的时候,才能见到真实的人性。
不与真相较劲
成长,不要太用力
内在问题模式的呈现,
几乎无可避免地触发我们的焦虑,
让我们特别想改变自己,活成更好的样子。
最快的成长路径——看见自己,放过自己。
不优秀,不配活
成年人想要通过“作”的方式来刷存在感,
确认自己是否配得上无条件的爱,显然是行不通的。
想要得到救赎,自我负责才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人最可悲的事情之一,就是婴幼儿时期已经学会了懂事。我妈说我婴儿时期几乎不哭,虽然不笑,但很乖,为什么不笑呢?我看见自己婴儿时期的照片,脸上写满了固化成生命底色的不高兴。
一段美好的关系,确实是一种绝佳的救赎。在这种关系降临之前,存在一个规律——如同银行只愿贷款给不缺钱的人一样,真正的爱也只降临在不缺爱的人身上。
不让自己成为对方的囚笼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都有自己天然的精神内核来指引,
父母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就是保护这个精神内核不被破坏。
评判与不接纳让关系受伤
评判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正面意义。
只会加重自己内心的分裂和痛苦。
真正伤害关系的是评价和不接纳。
哪里有改造,哪里就有反抗
活在改造别人的妄想中,
最直接的影响是给自己造了一座监狱。
很多女人一辈子都活在“我对你无限付出,你就能爱我”的剧情中,一辈子都在牺牲和怨恨,一辈子都得不到爱。
带着孤独,活出丰盛
如果生命中有一个肯用心陪你一起体验世界的人,那当然好;
要是没有也没关系,可以现在就出发,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你就会发现,一个人的世界也可以很精彩。
我的人生纵然清醒,但还是不够阳光饱满。我耻于承认自己的孤独,“孤独的人,简直不配活。”
内向,因为关系是对自己的消耗
关系是为自己积聚能量,还是损耗能量?这取决于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
四种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模式:
①共振互动型;②以母亲为中心型;③无关反应型;④情感逆转型。
回到内在中心
积极地不改变自己
当我们做事时,背后的动力是无法忍受现状,无法忍受自己,是要粉碎自己,重塑自己。
还是接受现状,聆听身体的声音,呵护内在的欲求,顺应内心渴望,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内耗的外驱力和与创造性的内驱力
无法独处的人,注意力总是扑向外面,匮乏自我成长的能力。
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
外驱力并非全部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也会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中。
内驱力是很直接的。“我的全身心都想去表达和创造……”
躁狂与抑郁,硬币两面
抑郁是自恋受到打击后的自我攻击,自我否定。
继而导致情感隔离麻木,身心停留在低能量水平。
而躁狂是对抑郁的抵抗,生命力想要伸展。
不甘心半死不活的样子,干脆一步迈入幻想中的完美状态。
难以觉察的深层自恋
美好的关系就像抛能量球,两个人一次又一次地抛出自己的情感渴望,期待被对方默契的接住。
偶尔失手,球落地了也不要紧,捡起来继续抛就好。
深层次的自恋可以总结为:
1.你居然对我不满,这是要害死我,你去死。
2.这世界不如意,我还怎么活下去?我得去死。
3.我的想法你居然接收不到,那我们的关系去死。
关系的真相,在感受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情,偶尔也会不可避免的掉进剧情,在关系中制造冲突。
值得你珍惜的朋友,一定真心希望你越来越好。
假如一个人打着“提供不同观点”的旗号,说些让人不舒服的话,真相就是:他在向别人投射负能量,他潜意识里的目的是让别人不舒服,而不是交流。对于这种人,拉黑是对自己的慈悲。
缔造幸福的脑神经回路
如果有一个剧情让你屡屡中招,自己明明不想,却总是划入固有模式。
那意味着你内心有种渴望,未被满足。
剧情是一个人的,而关系是两个人的。真实的关系是打破孤立头脑的剧情,创造新生命体验的最佳途径。
当下就要幸福
关系中的自我功能阉割
女人的自我成长,并不是为了取悦男人,也不是为了保全婚姻而委曲求全。
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自由的人。
只要父母侵犯孩子的界限,对孩子自己的事情指手画脚。就会造成对孩子自我功能的阉割。
百分之百的自我负责
百分之百的自我负责指的是——我不再要求任何人为我的痛苦做出改变,我直接去为自己的幸福做事情。
意识与潜意识的撕扯
多接触真实世界,逐渐从头脑中那个封闭的世界走出来,就会慢慢疗愈。
拖延症形成的心理成因:
①没有主体性。
存在主义哲学:我选择,我体验,所以,我才存在。
或者是潜意识里不想做,意识觉得应该做,陷入挣扎。
②脆弱的程序化假自我。(严重的人格障碍。)
僵化的假自我是怎样形成的呢?
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恐惧之中,紧紧的抓住某些信念,行为方式,作为自我的框架,就是假自我。
阿斯伯格综合症:呈现出社交方面的障碍和情感回避。
③脆弱的全能自恋。
不去做的情况下,可以想象自己以完美完成。
不完美也有滋有味
有的人之所以拖延着不敢开始做事,不敢触碰真实的世界,是因为害怕自己完美自恋的想象被打破。
逻辑思维衔接事物本质
逻辑思维能力,就是直接回归事物本质的能力。
这样的思维方式,几乎适用于所有事情。
心智发育基于自由的体验,从自由体验中发出的心智能力,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别让童年的标签定义你一生
标签之下,无人自由。
试着走出标签定义的人生轨迹,全然地活出任何面向体验,任何体验都没有错。
通过贴标签来固化成员的角色,几乎是在每个团体中都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平庸的恶与团体正确
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被爱照见的结果,
而不是拼命追求所谓更好的,更正确的自己。
怎样阻止平庸的恶?
集体团体正确,保持独立思考,保持人的本性。
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广泛性发育障碍,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人际交往困难、语言交流困难、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兴趣爱好局限特殊等。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理学说,放下头脑中的剧本,试着去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对方。当我们彼此看见的一刹那,爱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