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责任感褪去,世界还剩下什么?

我知道我没有资格站在某个高度来批判任何人或事,我只是想借个角落自我安慰,让自己还有一个守住底线的理由。

我是一名大三的医学生。因为入学时的一个选择,我在学生会一待就是三年,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也经历了千奇百怪的事,当然同时,我也在迎接着不断蜕变的自己。

回想起高中的日子,那时的我简直可以称为无趣,做事一板一眼,不太能接受别人的调侃或者玩笑,跟稍微不熟的人打招呼我都觉得气氛尴尬,显得局促不安。进入大学后,我期盼自己人际关系的运筹帷幄,至少相比高中时有所改善。随后,我选择了学生会。说实话,三年来,的确长进了不少,以前的羞涩褪去了很多,遇事变得更加淡定,即使面对恶意也可以做到不改常态。可惜,在多少段唯我的时间里,也独自消化着烦恼。或许这就是双面硬币的道理吧!

日子就这样继续着,收获着,烦恼着,感慨着。

上周突然接到一个学院的通知:各专业委派学生代表去医院参加教学联席会(主要是师生之间针对教学的面对面交流)我们部门当仁不让地需要当这个领头羊,因涉及到三个班级,共计23个代表参与此次会议。正是这个过程让我感触颇深。

首先,关于选代表。因为自己也是学生中的一员,所以我能清楚地看见大家的抗拒--无关自己,满不情愿,即使天选(抢红包方式)依然不服。原本一个接触大佬(医院的副院长、各科室主任)甚至和可以平等地和大佬对话的机会却沦为了大家眼中的烫手山芋。

其次,关于交通。很遗憾医院(距学校约60公里)没有安排校车接送,大家就只能通过轻轨交通自行赶往开会地点。来回车费一顿饭钱(约14元),而正是一顿饭,引起了轩然大波。或许是源于自身对于本次活动的抗拒,又或是真正地去在乎这顿饭钱,有人持续在上面做文章。”车费会不会报销?”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我倦了,倦于当代大学生的胸怀;但也忍了,压抑着自己的不理解没有做任何公开评论。终于突然的一句”负责人能不能去找老师报销一下车费?”我没忍住,回应”我说不出口”,这也就成了我潸然泪下的导火索,消息发出后,有人开始”批判我看不起那种把钱看得很重的人”,我竟无言以对,因为对于生活,我也不宽裕,经常也会细算每一笔花销,只是没有想到要去计较如此的一笔;但同时,我又特别懊悔,害怕自己的语言触及到他人的自尊心,我努力道歉,没用。最后通知可以报销车费,问题又来了,批判我的那位同学直接一脸严肃地问”我打车过去报销吗?”我只能用苦笑回应。

此外,对待大师。不知读者观点如何,反正我以及我采访的身边的人,一致保持”尊重师长,不敢有任何造次”的观点,最多大家私下吐槽老师发型魔性,说话速度快,PPT制作效果不佳,贼有个性……但这一次又刷新了我的认知。会议现场需要找人发言,念出我们收集的意见,针对这一要求,有人这样反抗--”老师不识字吗?自己不知道看吗?”我很生气,准备回复,不小心把他的消息撤回了,随后私聊耐心解释,消息却石沉大海。更有胜者,现场学生发言环节,一个同学竟然站起来”慷慨陈词”,一句一句,全是数落老师如何如何不好,言辞极具攻击性,坐我旁边的老师无奈的转头感慨:”这个学生好凶”。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羞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本是荣耀无比的事情却变成了人们眼中的拖油瓶,本是众人歆羡的难得机会却沦为”浪费时间、精力”的代言。面对世界,我们越来越默然;面对权威,我们越来越不屑;面对陌生,我们也越来越孤傲。我们似乎无心忙于任何事,即使忙碌,也只是为了生活。仿佛这个世界只有自己,而处理事情的唯一宗旨,也只是让自己快乐。

有人把经常抱怨的人称为”愤青”。我原本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只因内心实在过于压抑,才凑齐一些零散的时间来记录自己对于本次经历的所思所感,同时也想提醒自己,纵使时间在变,经历在变,但有些东西,始终不能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责任感褪去,世界还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