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定公:鲁定公,姬姓,名宋,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在位15年。鲁定公是鲁昭公的弟弟,鲁昭公在位期间,“三桓”专权,鲁昭公25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三桓取得胜利,鲁昭公被迫离开鲁国,流亡到齐国。在齐国待了七年,死在齐国。三家就把昭公的弟弟定公立为国君,鲁定公继位后,大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控制,鲁定公成为一个傀儡。

定公十年,孔子任大司寇,定公十二年,孔子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与三桓的矛盾日益加深,定公十三年,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多日不理朝政,举行郊祭后没有按照惯例送祭肉给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孔子,孔子失望之下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旅程。

▲使:差使,差遣。

▲事:事奉。

▲忠:尽心尽责。

【译文】

鲁定公问:“国君差遣臣下,臣下事奉君主,该怎么做?”孔子回答说:“君主差遣臣下应该符合礼,臣下事奉君主应该尽心尽责。”

【学而思】

秦汉大一统以后,儒家思想被曲解,才有了上尊下卑一说,先秦时代的君臣关系,虽然有上下之分,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不是权力制约的关系,而是靠“礼和忠”来维持。“君使臣以礼”可以看成今日的雇佣关系,公司领导要按照合同上规定的待遇来对待员工,不但要尊重员工的个人尊严,该有的福利待遇也一样都不能少。“臣事君以忠”则可以看成员工签订雇佣合同之后,工作就要尽心尽责,不能在单位拿薪水混日子。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古代的君臣关系涉及个人的道德修养、各种礼节规定等方方面面。

《先进篇》11.24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所谓大臣,要以仁道辅佐君主,如果仁道不能实行宁肯辞职不干。)

《宪问篇》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如何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国君,国君有错可以直言进谏,国君的命令不合情理,可以违背不执行。”)

【知识扩展】

《孟子·离娄下》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chóu]。”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看待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尘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强盗仇敌。”)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上尊下卑、天尊地卑”本是“崇天卑地”,崇是高,卑是低。出自《易传·系辞上·第七章》:“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智慧要高瞻远瞩,行动却要懂得谦卑,效法天的崇高,效法地的谦卑),秦汉大一统以后,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被曲解,随着“三纲五常”的提出,才有了“君为臣纲”这样的上下尊卑观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佾篇》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