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人很容易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进行微小改进的价值。改进1%不是特别引人注目,但是它可能更有意义。例如,如果你在1年中每天退步1%,365天后,你的成绩将将变成0.03,相当于你现在的任何东西会降到几乎为0的地步,0.99365=0.003 ;如果你每天进步1%,一年后你的成绩会提高接近37倍: 1.01365=37.78。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道理我都懂,臣妾做不到啊。”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很多人想要养成阅读、健身的好习惯,却常常半途夭折,很多人想要戒掉吸烟、酗酒的不良习惯,却往往屡战屡败的背后隐藏的秘密。

第一:认识习惯背后的规律

  竹子在生长的头5年几乎是是看不到的,因为它在6周内向上猛蹿90英尺之前一直在地下建立四处蔓延的根系。我们在习惯培养的过长,相当长时间感受不到它的影响,直到某一天,你突破了临界点,跨入新的境界。但是人性中都期待立竿见影,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让人倍感沮丧的是,在最初的几天,几周,几个人甚至几年几乎都看不到明显的变化。盲目的认为一切都会白费功夫。但这是任何复利进程的共同特征:“最有力的总是姗姗来迟。”这也是我们很难坚持下去的一个原因。

第二:揭示习惯养成的误区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习惯,问题的根源不是你,而是你的体系。坏习惯循环往复,不是因为你不想改变,而是用来改变的体系错了。行为转变有三层,结果的变化、过程的变化、最深层次的是身份的变化。

很多人,很多时候改变习惯,从目标着手开始,这就导致我们养成基于最终结果的改变。基于结果的改变往往是不能改变的原因,也就是你越改变越难改变。有一位妈妈说,"孩子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每天都说无数次,打了骂了总是没什么效果。”这就是基于结果的改变,你越想改变孩子本身的做法,促成了孩子一直拖拖拉拉的结果。正确的做法是培养身份的认同,借助这样的方式,我们就要更多的关注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一个戒烟的人 遇见被让烟情况时的回答,甲说,“不,谢谢,我正在戒烟。”乙说,“不,谢谢,我不抽烟了。”有人说这有什么不同吗?甲的回答是从目标出发,我正在戒烟,如果在一周,一个月内没有抽烟,我们就认为目标达到了,在焦虑、紧张的情况下,会再次点火抽烟。但是对于乙,他不抽烟了,是一位不抽烟的人。如果在紧张、焦虑的情况下,其实也有想抽烟想法,但是我们是不抽烟的人,这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如果我们抽烟就背离了自己的认知,俗称认知失调。所以我们会寻找其他的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方式,比如跑步,比如深呼吸等等。基于身份的改变是习惯养成的良性激励。

第三:培养习惯的最佳方式

  触发习惯的提示其实很多,当然这个习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巧克力饼干的诱人香味,对于控制体重的人来说,就是消极的提示,但是对于厌食症患者来说就是积极的提示。仔细观察自己,其实有很多下意识,其实也就是习惯,触发这些习惯的提示什么呢?比如,我们每天早晨闹钟铃声响起,就会拿起手机打开抖音。我每次下班回来就要换上拖鞋。每次吃完午饭,就躺下午休。在自己的下意识下,一些列的动作基本上都是你的习惯,而习惯又成为了你的下意识。如何培养积极习惯的最佳方式呢?创立执行意图,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自己的目标,但是在循环往复的坚持下,无法到达自己的目标。我们误认为是我们缺乏做事的动力,我们意志力不够强大,其实都不是,是我们缺乏明确的计划。所以培养习惯可以采用执行意图模式,“我将在【时间】和【地点】做【事】”例如每天11:30分午餐后,练习毛笔字20分钟;每天7:10开车的时候,听李松蔚老师的心理学课程。记录下来,是一个强化执行意图的极好方式。比如柳比歇夫时间管理大师,56年如一日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他的时间管理法就是要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方法。也正是这样的记录时间的方法成就了他超乎寻常人的伟大的一生。

积极的习惯的养成不能增加自己时间的长度,但是却增加了时间的宽度。为什么都是一生,有人却成就了了不起的自己。而习惯如同是我们成长的加速器,帮助你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迈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