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北京:我的私人旅行札记(一)

又一次,一个人到北京。

凌晨从徐州站出发,软座到北京,6个半小时。起初到北京,是为了一场演出《摇滚莫扎特》,据说非常“燃”,名气很大。另外,大概是最近在密集思考人生,迫切需要从原来的环境里走出去,所以看到这场演出的宣传时便决定去看,这应该就叫做一次逃离了吧。票价小贵880--决定买票的时候,三场演出已经没有更便宜的票了,所以买完之后才略微后悔。

于是就开始了一个人的逃离之旅。

本来心里模糊的计划只有2天(27号到,28号离开),然而坐在这里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是第2天晚了,而明天还将停留一天。所以自己是个感性动物,无可辩驳了。

27号早上7点39分到达北京站,穿着一件中长外套走在清晨的北京站,竟然不觉得冷,但是我低估了北方的干燥,没多久脸上紧绷的感觉就明显起来:起皮了--不用照镜子即知,于是赶紧摸出口罩带上,一路上都低着头假装看手机。

清晨的正阳门,前门大街,比较清冷

预定的是大栅栏52号阿来客栈,女生4人间的一个床铺,booking价72元(办入住的时候夜里11点左右,才知道只收纸币,咖啡馆也是),12点之后才能办理入住(青年旅社的规矩守得比我想象的严格得多),清晨过去先把背包放下。最最重要的是借用一下卫生间,迫切要打理一下脸面,再顺便确认一下留的房间是女生间(如果没有邮件提前告知需要留女生间,可能最终入住的是男女混住间,对我来讲就比较可怕啦)。

17年10月份曾经到过前门,那时候也是一个人独自旅行,当时为了观看华晨宇演唱会,国庆节安排进藏旅行的行程之后,缀上了进京之旅。游览前门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算是旅行计划的一小环节,可能对于特定的明星之外,其他的并不感冒,因此除了随大流拍了一堆照片,也没什么感觉。地上层叠的痰迹、举着设备拍照的背包客、招揽生意的店员、门挨着门的旅游纪念品店等等—前门大街,印象里的圣地,好像和许许多多景区一样,最特别的大概就是名字不一样。大概旅行就是为了让这些逻辑本可以想通但必须现场看看才能让自己死心的常识变得更深刻一些。

地铁前门站出来,看到正阳门的后背

阿来客栈藏在很普通的旅游街道里,门牌木质黄色,一不小心就忽略了。门上没有微信\支付宝支付的图标(入住的时候要求付现金才注意这个细节),前台姐们儿大概值夜班,说话平铺直叙,毫无生气可言,她先是直愣愣的看你几秒,大概在确认你说了啥,之后才小小声的回答你,一不小心,说了啥你也会忽略过去。第一印象真是不太好啊。

从旅店出来,我坚信门面打理好了,并且没有负重,感觉神清气爽啊。大街上人多了起来,早餐店吆喝声尤其嚣张,让人忍不住加快速度想要离开。

我决定第一站去清华园看看。地铁里听着报站,犹如梦中,到处是以前只有电视、书本里出现的地名--果然自己还是乡巴佬,第二次到北京的时候,连看到“潘家园”三个字的指示牌都激动的不能自已---虽然我的时间从来没有分过给潘家园。

清华门口的路标。让人想起“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句话

遗憾的是,差不多1个小时才到的清华园,竟然不给进,只拍到一张清华校门的照片,果然还是准备工作做的不充分。于是临时起意去中关村看一看,地图上显示中关村创业大街上,到处都是咖啡店,还有家书店--言几又(设计的“设”拆分的3个字),对于我这个努力向文艺青年发展的乡巴佬来说,吸引力巨大。

地铁中关村站出站之后,左拐走了大约15分钟,才到那条街,人很少(11点左右),牛奶色的街道,感觉很冷。找到书店,不意外的看到好书《恋恋风尘》,侯孝贤关于电影创作的演讲汇编,毫不犹豫拿下。因为在看村上春树的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所以又买了本《挪威的森林》—虽然高中时期读过一遍,但那时候并非出于对于阅读或者作者的喜爱而读,读书都像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样痛苦。所以毫不意外,现在已经基本不记得书里讲了什么。随着村上春树名头越来越响,人们每每说起他,总会提起《挪威的森林》,我的困惑日益加深--为什么这本书第一次读起来没有感觉,却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大概这次也是个契机,让我终于能够去解开心中的困惑。

午后,在言几又的咖啡厅里坐着看书,本来想着这里能提供意面之类的简餐,没想到只有芝士一类的蛋糕,出于懒惰吧,索性只点了杯黑咖啡(出乎意料地好喝,豆子比其他咖啡店用得好,也可能只是符合我个人的偏好),拿出村上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随身携带)看了起来。大约半小时,困意袭来,就这么靠着椅背睡了起来。


没有拍书店照片,只好拿里面偷拍的一本好书充当插图

2.30左右,肚子终于饿得受不了,才走出咖啡屋,向东直门附近的大麦去取票,因去过,想着直接去那边的商业街找家吃食——独自一人出行,对吃的总提不起兴致,大概是抱着“美食要有人一起分享才能得其精髓”的想法,然而脑海里总有声音反驳我:其实因为好一些的吃食店门面装修看起来都“很贵很高端”的样子,每次看到就触发自己的惧意,一个人犹豫半晌也是不敢进门一试的。终究还是“卑怯”作祟吧。东直门地铁出来进银座,之后向大麦公司楼的方向有个东环广场,那里有家店叫“幸福咖啡馆”,虽然名字起得一般,但是我曾经来回3次从其门口经过,都未能进门去一趟。大概就是“卑怯”心理的典型了。

之后去了银座地下一层“网鱼网咖”--因为出门没带电脑,索性想写文字,就找家网咖。网鱼网咖比想象的好,因为是无烟网咖又有包间,最大限度的保有私人空间,写字不受打扰(真心如此,并非广告,哈哈)。

晚上的重头戏就是看表演啦。门外6点就排起了进场的长队(演出7.30开始),我在开始进场(大概不到7点)的时候才顺着队伍的尾巴慢悠悠的进去,大厅里大概在出售演出的周边产品,而我像个局外人,只是围观了一下,并未上前去,大概长时间走路,身体有种厚重的疲惫感,急于甩掉,于是买了杯红茶(立顿茶包开水冲泡的简易饮料,15块,小小肉痛),在旁边的休息区坐了下来。还是自己的准备工作没做,抑或是和这样文艺的活动气场不和,现场观看表演的时候,完全没有准备得被震撼到了--还是第一次看现场的如此近距离的真人表演音乐剧,冲击力巨大。想起前几天看的电影《风月俏佳人》(女神茱莉亚罗伯茨成名作,男神李察基尔饰演男主)的一个片段:百万富翁老板带着自己临时雇佣的妓女乘私人飞机听意大利歌剧--真爱啊,真爱--男主挑了最好的位置,关于歌剧,男主这么说的,这里借用一下:人们第一次看歌剧时的反应,是很好玩的。(People's reactions to opera the first time they see it is very dramatic.)不是喜爱它就是讨厌它。(They either love it or they hate it.)如果他们热爱它就会永远热爱,如果不,他们可以学着欣赏它,但它永远无法融入他们的灵魂。(If they love it,they will always love it.If they don't,they may learn to appraciate it,but it will never become part of their soul.)

于是歌剧结束的时候,隔壁老太太问女主,“你喜欢歌剧吗?亲爱的。”女主前几天还是妓女,当然看歌剧也掩藏不了妓女的出身,她回答说“真是太棒了,我都差点尿裤子了”。老太太真是吓坏了。(这个场景,真是看一次笑一次)男主急中生智,打了个圆场。


女主含泪看完歌剧

所谓大俗即大雅,雅俗共赏才是大境界,电影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泪光闪闪、楚楚动人






哈哈,老太太也挺可爱

我的第一次看音乐剧的反应,和女主差不多啦。一开始就被冲击的流眼泪。最终含着泪看完演出,又燃又感人。

当然,虽然如此,可能是演员连着场次表演,总是感觉在感情上欠缺一些,总归,我看完全场,还是觉得没有全情投入,这个也无可避免,不能要求十全十美,现场直接表演的难度很大,也是一方面。还是很感谢她们带来如此漂亮的演出。

我大概就属于那种喜欢现场表演的人,从17年10月观看了华晨宇演唱会之后,被那种现场表演的美妙震惊到了,所以再一次看现场表演,姑且不论是否是被音乐剧震撼到了,但被现场表演的感染力震撼了是一定的。月中还有杭州巡演,大概还能抽时间去看看,顺便还能做一场杭州2-3日个人游。

像素有限,拍的照片不尽如人意

人生的美妙,大约也在这种不期而遇的演出和旅行中体现了。

北京,是座充满魔力的城市,是一座大雅和大俗和谐并存的城市。大概终有一天这座城市会属于现在还是异乡人的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的北京:我的私人旅行札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