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

我们都知道要多角度看待问题,对与错没有切确的答案,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董卓发布悬赏令缉拿曹操,逃亡过程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个故事里面,到底是谁的错,曹操错了,还是吕伯奢,还是陈宫?

从法学家的角度看:

对于上述情况,法学家可能会说:“这当然是曹操的错,这就是蓄意谋杀,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是的,如果证据确凿,在法学家眼中,这就是曹操的错,但是这种“大快人心”的对错观,不一定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法学家做不到的事情,经济学家也许能做到。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

对于上述情况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是陈宫的错。

也许有人会说:“啊?为什么啊?陈宫也太冤了吧?”

经济学家是这样考虑的:当时这个社会陈宫要想和曹操一起逃亡,寻求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陈宫不放曹操,就不会出现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这样的事情,误杀概率就会大大减少,虽然判定陈宫让其觉得冤,但是以后就不会有人去帮助逃犯了,于是这样的事情就会大量减少。

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对与错在谁。虽然有时这样的判断看上去不合理,但会比“纯粹的道义”角度更有“效果”。

从商人的角度看:

对于上述情况,商人可能这样想:不管是曹操的错还是陈宫的错,吕伯奢一家都死了;不管让谁承担责任,吕伯奢都无法起死回生——从个体利益最大化角度看,吕伯奢只能怪自己。

 也许吕伯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想:“这是我的错,我不该蠢到相信一个逃犯。

再看一个例子。一个人走在人行道上时,突然有一辆卡车冲向他疾驰而来,路上的人都大声叫他,叫他让开,他却淡定的说:“卡车不能撞我,他撞我是违反交通规则,他要负全责,我就不怕,最后这个行人被卡车撞死了。

这是谁的错,卡车司机的错?当然。但是这样判断无法挽回行人的生命。

行人应该这样想:不让是我的错,因为不让我就会死。

对于第一个例子,法学家认为是曹操的错,经济学家认为是陈宫的错,商人认为是吕伯奢的错,这就是三种“对错观”。

如果你是评论家,可以选择法学家的立场;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你可以选择经济学家的立场;如果将要失误死的是自己,建议选择商人的立场“我的错,都是我的错,因为我损失最大”。

总之,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判断损失发生后应该怪谁,就看谁因此损失大。

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它们改变不了结果。

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事情的最终的结果——靠自己,自强者万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