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就是(小猪佩奇里面的)猪妈妈。”听到孩子这么说,我简直要喜极而泣了。
因为就在两个月前,我无意中听见孩子跟爸爸说:爸爸就像(小猪佩奇里面的)猪爸爸,但是妈妈不像(小猪佩奇里面的)猪妈妈,因为妈妈总爱发脾气……
坦白讲,当时我心里很委屈也很失落。但是当我冷静下来之后,我觉得孩子说的是对的,我总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事后又感到自责。这种感觉太糟糕了,我必须做出调整。
以下,就是我这两个月以来的经验总结:
01 对孩子发火后倍感自责,我们该怎么办?
1、发完脾气后的第一时间,要离开孩子一会儿
当我们跟孩子发完火之后,有时真的特别想一个人冷静一下,相当于给自己按个暂停键,同时也避免了冲突升级。但是,在转身离开之前,一定要跟孩子说:妈妈现在需要一个人待一会儿,平复一下心情,妈妈3分钟后就回来。
如果不说这句话,孩子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会害怕,以为妈妈讨厌他,不要他了。
这3分钟的时间里,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理清思路。刚才发生了什么?我为什么生气?有几种处理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孩子接下来可能会有怎样的回应?我该怎么对应?
最好用书写的方式记录这个思考的过程,因为思考时很容易千头万绪,但是写下来会变得很清晰,也更容易取舍。
(当我们心情非常糟糕时,用文字写下来,会让情绪快速降温。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育儿,我们工作生活中都可以应用,处理各种负面情绪,这不是负担,而是疼惜我们自己的方式)
2、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要试着转变思维
别压抑情绪,压抑的后果,只能是更可怕的反弹,爆发。别把自己面子放在第一位,非要强弩着自己是个好妈妈的人设,假装自己不生气。你根本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因为你的表情和动作早已经出卖了你。孩子会更加频繁发脾气试探你的底线,因为他比你还焦虑。
有时候发火的场地是公众场合,比如在商场里,没法离开孩子。这时需要我们自己尝试转变思维。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孩子面对的是一个陌生人,你希望孩子怎样被对待?孩子此时的内心充斥着委屈、害怕、生气、内疚等等复杂的情绪,此时的你,是该只图自己痛快,挥舞着情绪利剑伤害孩子,还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这就像那个伊索寓言故事:风和太阳打赌,看谁能尽快让人把衣服脱了。风越使劲儿吹人们把衣服裹得越紧。而太阳一晒,人们觉得热就痛快地把外套脱掉了。
我们对孩子的指责训斥就像是风,只能让孩子把内心越裹越紧,因为我们激发了孩子的对抗!
当处于对抗的交流状态时,我们往往会忽略了事情本身。而当我们给予孩子温暖时,孩子才能卸下防御敞开心扉,用他的理智脑倾听我们的道理。
3、当孩子主动来求和解时,不要推开孩子
我以前在这一点上,做的就非常不好。当我还在气头上的时候,孩子每次都会主动走过来,依偎在我身上,或者搂着我的胳膊,但我经常生气的甩开!或者生气的走开!
现在每次想来,我都特别内疚和惭愧。那么小的孩子,自己的内心还在经历动荡不安,却能主动找我求和。他明明在一遍又一遍的向我发出求救的信号,甚至委屈自己来迎合我,我却视而不见,甚至残忍的将他推开!
直到有一次,我不再推开他,我就让他搂着我的胳膊,靠在我身上,一句话也没有说,像小时候儿一样,轻轻地摇晃着身体,慢慢地我俩都平静下来了。
或者我会直接坦诚的告诉他:妈妈现在还需要一点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妈妈一会儿再抱你。
而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示范:妈妈也会有情绪,但是有情绪不可怕,妈妈可以处理它。
我终于平静下来之后,我会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已经好了,妈妈现在可以抱你了。
4、一定要告诉孩子:妈妈发火,是妈妈自己的问题,不是你的错
毫不夸张的说:内疚感会毁掉一个孩子。
有一天,我兴致勃勃地抢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周六上午的票,去过的人一定知道,北京自然博物馆周末的票有多难抢,分分钟就被抢光!(查攻略,提前录入游客信息,定闹钟提醒)我还特意查了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各种玩儿法,万事俱备,就等周末孩子高高兴兴的玩儿了!
然而,孩子进馆后不到5分钟,就提出要回家!我和孩子爸努力想要提起孩子的兴致,都无果。
我真的特别扫兴!“你说想看恐龙,妈妈特意给你抢了票!爸爸开车这么久,你现在就不想玩儿了!想回家是吧?行!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玩儿了!”
开车2小时,看展10分钟,我们怒气冲冲地返程了。
在车上,孩子小心翼翼地说:“妈妈……”
我把脸转向车窗外,不理他。过了一会儿,听不见动静了,我转头看,孩子睡着了,脸上还挂着眼泪。
我的心疼和懊恼顿时涌上心头:我到底是在干嘛?我们带孩子出来玩儿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孩子开心还是为了彰显我这个妈妈多么能干?我想让孩子自在还是想让孩子顺从?这是爱孩子吗?或者从我内心深处,只是想控制孩子……
车开到楼下,孩子醒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错了。”眼睛里还含着泪花儿。
我赶紧捧着孩子的小脸儿说:“你没有错,是妈妈错了。妈妈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是妈妈自己的问题,不怪你。”
这件事让我深深地反思:
因为孩子不喜欢博物馆想要回家,所以我失望我生气了。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吗?
不是!
完整的逻辑是:我不接受孩子不喜欢博物馆想要回家,所以我失望我生气了。所有这些让我发火的因素都是我自己内心产生的,是我自己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发火跟孩子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当我们对孩子发火时,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妈妈发火了都是因为我不好,我错了。
所以,大人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怎么可以让孩子来承担这个责任呢?
如果孩子总是活在内疚感里面,活得小心翼翼,害怕被责备,那么他长大后就不会懂得拒绝,更不敢主动争取。因为他早已习惯了委屈和妥协,自尊感和自信心早已开始慢慢地流失了。他总会觉得“我不配”,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
5、复盘,寻找解决方案
当我们和孩子都平静下来之后,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回顾一下当时发生的事,问问孩子真实的原因和感受,启发孩子想想,有没有别的表达方式,或者别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哦~~博物馆里的恐龙,和你想象的不一样,所以你有点害怕。博物馆是封闭的状态,所以你不喜欢,你更喜欢去公园里面玩儿。“
“下次如果我不喜欢(爸爸妈妈带我去的地方),就找找旁边有没有公园,妈妈,好吗?“
02 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对孩子发脾气?
首先,我们自己是如何成长的呢?我们的原生家庭的氛围是怎样的呢?我们小时候的看顾人,是温柔的还是急躁的?当我们生气发脾气的时候,我们的看顾人是否做了良好的示范?
其次,我们自己缺乏管理自己情绪的工具。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可能更多体现在照顾我们的生活,规范我们的道德品质,督促我们学习上面,很少有关注孩子的情绪疏导。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自己,可能也从未主动深刻思考过这个问题,更没有着手去解决这个问题。当我们有情绪时,我们只是凭我们的本能,去应对。
03 写在最后
一个孩子人生的起跑线,是由孩子父母的认知水平所决定的。如果我们还继续用本能去教育孩子,那么很可能会把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传给下一代。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正确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一起探索世界。
另外,请不要还没有尝试改变,就妄自菲薄否定自己,因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PS:就算以上都做不到,当我们特别生气时,我们就问问自己:这件事3年以后还能想起来吗?那时候你还生气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一定要在当下把问题处理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既然3年后都不记得了,今天又何必生气呢?通常3年后还让人纠结的事情,还不到1%。
想想这些,气往往就消了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