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题西林壁》的庐山真面目(三 )


此诗的写作背景~寺院、居士、诗偈

        要解开诗中玄义,避免望文生义,我们往往需要了解一下作品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者本人,写作时间,地点,相关人物和写作机缘等。下面逐一解析。

        此诗,文面是写景诗,所以写作地点就很重要。一目了然当然是庐山了。而具体的题写位置在题目中就已经交代清楚了。

        而这一点,又常常被我们忽略,因而造成误解的开始。

        这首诗的题目叫《题西林壁》。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似乎跟整个诗文的内容没多大关系。

        乃至很多即使会背这首诗的人都不知道西林是什么意思。记得央视的节目还考过这个题目,是西边的林子吗?

        其实西林,是指西林寺,位于庐山脚下。题目就是告诉我们这首诗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确实看起来跟诗的内容没多大关系。

        一般的诗,题目和内容往往是相关的,比如《静夜思》、《春晓》等等。这些题目往往是作者加的。试想一下,苏轼在题写这首诗的时候,难道他会写上这样一个题目吗?以我们的文学水平,怎么也得加一个《游庐山有感》吧!就好比题目自拟的高考作文,你该不会把题目定为《写在某某中学的考场考卷上》吧!

        以此推断,这首诗可能最初就没有题目,题目可能是收录诗集的后人加上的。

        题写地是在寺院的墙壁,似乎也没什么稀奇。但是我们决不能忽略,因为寺院是佛教修行的地方,在佛教内叫三宝地,可不是随便就能题写诗文的。怎么也得跟佛法有点关联吧?

据我分析,这首诗其实是蕴含着甚深佛理的一首偈子。

        普及一个佛教术语,偈:又叫偈子,就是佛教中类似格律诗的一种唱颂文体。古人常常用偈语来表达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或证悟的境界。因为跟诗歌类似,所以也叫诗偈。很多诗偈是没有题目的,比如同样题写在墙壁上的六祖慧能那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能写偈子的往往是佛门中的修行人,且对佛法有一定的体悟。难道苏轼也是吗?答案是肯定的。

        苏轼,大家都知道他的号叫东坡居士,我们称呼惯了苏东坡,却忽视了后面“居士”二字。

        居士,顾名思义,居家之士,也就是在家学佛且受了三皈五戒的修行人。这一冷知识我也是近些年才知道。小的时候就总是纳闷,为什么古代诗人的号都叫某某居士,某某居士!

        (记得曾经问过我的中学语文老师,青莲居士、香山居士、东坡居士。。。为什么都以居士而称?那个时代没有网络搜索,我所在的乡村也没有什么佛教的气象,直到工作几年后我都从来没进过寺院,没见过一个真正的出家人。所以老师也莫之能详了。)

        苏东坡不但是学佛的人,而且在修禅方面有一定的见地,据说东坡居士认识很多当时有名的禅师,还常和这些禅师谈经论义、写偈语打机锋,参禅悟道。

        比较熟知的就是东坡和佛印禅师的故事了,可能很多人看到过东坡居士和佛印禅师关于“牛粪”的那个桥段。这里就不细述了,有兴趣自己去问“度娘”。

        据悉,东坡居士写过不少有名的暗彰佛法的偈子。现在都被当做诗来看待。比如这首《琴诗》就很有味道: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有因缘可以自己参悟一下,此中所谓何道。

        综上,《题西林壁》很可能是,一位居士,在一座寺院,题写的一首阐释佛理的诗偈。

        那所阐释的是何佛理呢?


      欲知详情,且待后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开《题西林壁》的庐山真面目(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