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少读书!把自己变成U盘,真的不明智

晓笔记第 001 期分享

导读: 大部分读书的人,都爱犯同样的毛病——一味追求“多读几本”,却总是忘记“多读几遍”和“多用几次”。少读几本书吧,先温故而知新、后知行合一,可能是更好的方式。

你是否经历过这种情形:某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终于不用想工作的事情啦,你决定整理自己的房间。这时,你看到床头有一本书,书架上有两三排书,就连阳台上也躺着几摞书。或许,你会为爱学习的自己点个赞,但整理的过程你突然意识到——这些书有翻过的痕迹,你却早已记不清它们讲了什么……

更可怕的是,各种读书APP里,还有几十本阅读进度低于50%的电子书,你同样记不清它们的框架和核心。选书、买书和翻书占用了你为数不多的空闲时间,但它们没有使你“精进”和“成长”,充其量是为你的朋友圈添了一条动态,或者为你聚会闲聊加了一个谈资。这也是大多数人读书的困惑:读书很多,收获很少。

问题出在哪呢?其实很简单,大部分读书人犯了同样的毛病——一味追求“多读几本”,总是忘记“多读几遍”和“多用几次”。

少读几本、多读几遍,一看就懂不是真的懂

大学毕业的第二年,我参与了一个创业项目,发起人曾任4A公司创意合伙人,是圈内知名的金牌文案。我亲眼见过,他为某品牌手机创作slogan,半个小时的创意成果卖出了5万元高价。就是这样一个牛人,他却说自己读书不多,而且只精读过两位作家的书:鲁迅教会他“以笔为刀”,沈从文教会他“柔情似水”,二者让他找到了创作源泉并终生受益。

与这位合伙人不同,我带过的一名实习生简直是读书狂魔,不仅书目五花八门,阅读速度更是惊人的一天一本。刚开始,大家很欣赏他的劲头,慢慢却发现一个问题:他追求新书、新知,书拿来翻一翻就自称看懂啦,其实他懂什么呢?通常是对这些书没有自己的认知,甚至一部分根本没有记忆。追求阅读的数量和速度,并没有让他更快地成长。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新知不是你没听过的,而是听过很多遍却从未体会到的,很多书一定要多读几遍,才能看清它的框架与核心;一定要拿出来反复玩味,才能温故而知新,不温故则无以知新;一定要跟工作或兴趣相结合,才能知行合一,如果有“一看就懂,一用就不会”的感觉,说明你读书不是真的懂了。真正懂的时候,自然能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真正的高手读书,为了求用,不为求多

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实在太便利,各种新书和新课程都能一键购买。所以,很多人把自己变成了U盘:储备很多信息碎片,但没有自己的执行程序,信息变不成自己的知识,不能真正地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然而,真正的高手读书,一定是追求活学活用,而不是贪多嚼不烂。读书是为了求用,不是为了求多,用得上才是正解,没用上都是误解。

曾经的百度最年轻副总裁李叫兽,应该是最会读书的90后之一。普通人看到一个理论,最多划重点和记笔记,几秒钟就翻篇了;李叫兽读书时,每看到一个知识点,都会停下来寻找联系,看什么现象能被该理论解释。这就是求用,也是一种刻意练习,而我们曾经也有这种习惯——上大学前,对于刚学完的公式和定理,要马上做课后练习题来加深印象。只是上了大学以后,很多人把这个优秀的习惯丢掉了。

有生活体验才能读书,顺藤摸瓜去发掘体系

华与华董事长华杉,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企业家和营销人。关于读书学习,他讲过一段话:“在生活中学习,是整体学习,学到的也是事物整体。在书本上学习,是支离的学习,学不到,还可能学歪。只有你已经在生活中整体学习过,再去读书,才能真正提高,进入系统学习。所以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生活经验才能读书。”

这个观点我无比认同,不同经历的人读同一本书,体悟真会天差地别。两年前,我参加一个《心经》主题的沙龙,主讲人是一位40多岁的策略总监。活动时长是3个小时,我想260字的《心经》怎么都能讲完吧!然而直到活动结束,他只讲解了“照见”二字,这位策略总监经历太丰富、学识太渊博,从儒道佛、个人经历和大历史的角度去讲,“照见”二字就无比宏大了。

日光之下无新鲜事,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并不多见,大部分你认同的文字,超脱不了你对生活的认知。有人讲,我们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人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不须完全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的本事都不是读书得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体悟总结的,再读书进行系统升级,顺藤摸瓜地把整个体系发掘出来。

唠唠叨叨扯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就几句话:少读几本书,多读几遍书,读懂比读了更重要;读书是为了求用,不是为了求多,用得上才是正解,没用上都是误解;在实践中体悟总结的,再读书进行系统升级。以上,希望对你有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要少读书!把自己变成U盘,真的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