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即是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和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成员资格,从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社会化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化使得社会得以正常运行、延续和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提出“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性格、行为,进而决定命运。虽然这种观点存在的极端倾向广受质疑与批判,但是其对于环境之于人的影响的认识还是值得肯定的。
从社会化的三种功能看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而从社会生活的领域看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分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讨论班级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比较侧重对前者的分析。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指出12~20岁青少年的重要人际关系主要在同伴群体与学校中形成,因而班级对个人的社会化尤为重要。班级,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其能发展成为怎样的社会互动形态,直接关系到教书育人的开展和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判断班级的性质,就其本身的特点而言,它既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初级群体,也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某些特点。关于班级究竟是社会组织,还是社会初级群体的争论从未停止,也没有标准答案。我在此倾向于认为班级是作为一个初级群体,它是连接个人和社会的第一道桥梁,而初级群体基本功能的第一点就是强调其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下面我就将从社会化的三种功能出发,分析班级作为一个初级群体时,对于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首先,班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观念。在班级与教师的教学交流中,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达的兴趣、观点、理念,会影响自己对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与形成。正如“名师出高徒”所言,学生个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师长的影响。同时身为学生榜样的老师,其表扬、惩罚、奖励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形成。比如,设置奖励的课程学生一般积极性会高于没有奖励措施的课程;班级的规章制度往往也是一种班级个性的体现,一个班级规章制度严格的班级,其纪律性与凝聚力一般也要高于管理懒散的班级。这足以体现同时任课教师与班级管理者(班主任)的角色扮演对于学生个性与自我的形成是多么重要。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交往中,我们表达自我的想法、观点,判断、思考、审视他人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提升自我的能力、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最终形成自我的概念。
其次,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得到内化,社会文化在课堂间得到传递。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组织机构。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班级中的行为会受到班规、校规,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与限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对规范、对错的认识,例如学生要诚实守信、不能作弊;要尊重师长、遵守校纪校规;要守时,不能迟到等等。可以说,班级为个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熟练掌握社会规范场所,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掌握了这些社会规范,才能保证今后能够融入真正的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这是班级所发挥的效果。
同时,班级能够使得个人逐渐学会和掌握生活技能,并且培养个人今后能够成功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将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以“拟剧理论”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认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角色学习和扮演的过程。一个班级中,有班委、课代表、小组长、一般成员等,他们组成了一个小舞台,各司其职,职能的不同要求每个人需要去学习专门的技能以更好的扮演这个角色,或是组织能力,或是管理能力,或是沟通交流能力,总之合格的角色扮演需要个人去学习角色对应的技能要求。常常在班集体中扮演一个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其相应的这部分能力也会较优于他人,这也是人力资源部门在面试环节中对于一个人是否有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即有没有过扮演相应角色的经历。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到,班级其实也可看做是同龄群体,同一个时代、同一处地域、同一个班级的成员大多在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接近性。作为自发结成的同龄群体,个人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且拥有自己的亚文化。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归属感,为个人提供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以上,就是基于社会化的三种功能,对班级之于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展开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