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6

北宋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世文人莫不以此为典范。实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乃心之高境。不因外物悲或喜,了然于方寸。

放眼百年,少见几分几秒,着眼千年,鲜闻期年期月。外物得失,暂视之久,久视之暂,不足为谈。古之贤达者,必忘外物之得失于江湖,守已之本心于方寸,奇能通透豁达于万物。今人崇之先人,多于其才学而少于其心境。是故今人多烦恼困于心,身囿于四尺土一方天,愚人亦如是。每每欣于外物之所得,痛于外物之所失,故而难有心绪之宁。余二十年之所失亦如是。

苟若能化期年为期秒,视千年如一瞬。观外物之得失如有无之备,守常道而于异道,知其有而守其无。则必有脱于寸心之势;苟若能恒无欲以观万物之妙,恒有欲以察万物之所徼,必有能脱己于情之为。苟不能,则今日欣于一物之所得,明日必痛于一物之所失,恒也。今日始得见。

往而观诸先贤文,鲜有波涛于胸,盖少经历尔。今日观之,于平静处顿起波澜,于波澜处突起滔滔。二十年方于波涛处拾得五字:得失寸心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