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士/海滨:一座楼2

安居士/海滨:一座楼2

一座楼,叫做鼓楼。在十三朝古都西安,鼓楼巍峨壮观,文武盛地,声闻于天。所谓晨钟暮鼓,钟楼适合晨间登高远眺,而鼓楼适合黄昏散步,远观近听。《长安十二时辰》里有这样的镜头: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时分,总会响起鼓声。

“更、鼓、点”,是中国古代夜间的计时方式,始于汉魏,止于清末。具体详情,现在只能说个大概了,因为史籍记载不详。能查到的,是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的《书证》所载。其曰:“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西都赋》亦云:'卫以严更之署。'所以尔者,假令正月建寅,斗柄夕则指寅,晓则指午矣;自寅至午,凡历五辰。冬夏之月,虽复长短参差,然辰间辽阔,盈不过六,缩不至四,进退常在五者之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安居士/海滨:一座楼2

一座楼,叫做鼓楼。饱经沧桑,历尽风雨,看惯了秋月春风,见证了时代的兴衰荣辱,无言伫立于闹市,那些幼稚的、青春的、中年的、暮年的和苍老的身影,都在这里留下过难忘的瞬间。追溯过往,苍老的暮年也曾拥有过如日中天的盛年青年,也曾经从牙牙学语一直到白发如雪。

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安居士/海滨:一座楼2

相较于钟楼的万众瞩目,聚焦了数亿游客的目光,成为西安最醒目的历史性地标,鼓楼则显得低调内敛,质朴厚重,更接近民间,更具有人间烟火气,更像大地一样沉雄。回民一条街就在这里,香风辣雨就在这里,鼓楼更像一位仁厚的长者,陪伴红尘男女度过最美好的时光。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和钟楼相距仅200米,互相对应。主持修建鼓楼的人是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四年(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1741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盛世修史,丰年盖楼”,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
安居士/海滨:一座楼2

我在鼓楼四周流连忘返,沉湎于纷纭如烟的往事,眺望着未来的岁月和远方。鼓韵和风,千载古都伴明月。每一根柱梁都刻满了时间的印记,每一处斗拱飞檐都记录着惊艳的时光。

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千米,面积8.7平方千米,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声音。咸宁名儒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
安居士/海滨:一座楼2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居士/海滨:一座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