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道5

《老子论道》

陈少毅

第五章 和顺是天道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意译】


老子告诉大家:根据道的规律和老子的思想模型,通过古代刍狗的典故,老子提出:和顺是天道的思想。


天地之所以会不仁(不遵从道的规律),是因为,天地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如果违背规律把万物当"刍狗"一样看待,天地就会天崩地裂,就会发生台风狂风,发生地震火山。这就是天地不仁的结果。)


圣人之所以会不仁(不遵从道的规律),是因为,圣人把百姓当作"刍狗"来看待。(百姓就会不拥戴他,反对他,社会就不太平,就会起来造反。这就是圣人不仁的结果。)


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这就是老子的宇宙)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而很有序自然。对我们人来说,过多的仗名立言,往往是行不通的,不如持守空虚而顺应自然。老子在告诉大家顺应自然就会和顺,和顺是天道。(这里的“中”就是上一章的道冲的“冲”字的意思。)


【感悟】


刍狗的典故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作用类似现代的花圈。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亦作"刍狗"。



1.这一章写的很“酷”,体现了老子的大气,“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说明大家对仁爱的错误认识。这一章充分体现了老子思想家、哲学家的风范,通过对仁爱的认识,体现出了老子的辩证思想。


2.老子认为顺应自然就会和顺。老子的“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不同,孔子的“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老子的“仁”是对人品行、品性的要求,“仁”是顺应自然,不要影响他人,不要要求他人,不要强求他人。不仁就是影响他人、要求他人、强求他人,不仁就是违背自然。所以在老子看来,仁和不仁的发展变化是由仁发展到不仁的,老子的仁并不是仁爱、仁慈。


3.老子说天地不仁是因为他把万物当玩物,影响了万物,强加了万物,没有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圣人不仁是因为他把百姓当玩物,影响了百姓,要求了百姓,没有遵循道的规律。老子的“不仁”是严重的不道。要真正理解老子的“不仁”,就必须先去研究第三十八章道与德、仁、义、礼的关系中:“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注:道是排列在第一位的,没有道了才讲德,没有德了才讲仁,没有仁了才讲义,没有义了才讲礼。)”。


4.老子认为,你只要生爱就会生恨,你只要给予就会所取,这是自然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你只要爱或者给予,就影响了别人,就违背了规律,所以老子认为顺应自然就会和顺。体现了老子要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的哲学思想。


5.老子在告诫大家对孩子不要溺爱,过分的溺爱就会生恨,就会不孝,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对孩子要进行慈爱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对你的爱不会尊重,不肖一顾,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你的溺爱,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样培养的孩子会由爱生恨的,最终走向对父母和长辈的不孝。


6.老子在告诉大家,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的道理。


7.老子在告诫商人,不要光追逐利益,要记住回报社会。


8.老子在告诫君主,不要光向人民所取,要记住关心百姓。体现出老子“天下为民,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9.老子的仁和孔子的仁有着本质的区别,孔子和老子无法相比,老子是站在宇宙的高度认识人和人类社会,孔子是站在人类社会当中认识人类社会,站的高度不同,思想意识不同。孔子在人类社会中认识人类社会就永远看不清,摸不透,抹不平,摆不平。孔子既要保持封建的等级制度,又要使人们都讲仁、义、礼、智、信。这怎么可能达到。就是那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10.老子认为治国不能制定太多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尤其不能制定那些违背道的规律的法律法规制度,这些制度法规束缚了百姓,影响了百姓,强求了百姓,更不能制定违背道的规律的法律法规制度,这些法律法规制度影响了百姓顺和的生活,百姓是不会拥戴这样的政府,百姓生活的不和顺,天下就不会太平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论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