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唐代的集体人格》写了文摘并分析了结构和手法。唐代的集体人格:青春薄发、雄姿飒爽、驰骋翱翔,具有诗人情怀
一、【逻辑结构】:引出本文在整体中的结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史,说完。。。该说集体人格
二、【本文引言】
1、【内容逻辑】各种各样,选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来讲
2、【概念说明】对代表性进行说明:与前面都不相同的特点,推动中国人的健全。
3、【反面举例】反面说明唐代是什么样的集体人格:肯定不是。。。。
三、【主体内容】
1、【直接点出】:很明显的找到北方大漠狼烟的成分
2、【解释说明】:从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下令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造成唐高宗李治的血统3/4鲜卑族
3、【概念说明】:所谓集体人格指,即便没有血缘也能被裹卷的那种特征
4、【根据概念阐述理由--外表】:
(1)【民众】:汉人胡化,听胡语、吃胡食。
(2)【名人】:儒生不及游侠人--李白
(3)【总结】:胡化并不是野蛮化,是在冲破狭小心理空间后,对生命力的高度活化。使得在原先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当中增加了很多不一样的成分。比如:呼鹰、挥鞭、仗剑,强悍的气息都进入了中国文化。装饰上崇尚爽力、豪迈、刚健、野外的行为风尚,确实是生命力高度活化的形象。
5、【根据概念阐述理由--内涵1】青春气息:特别说明这些外部形象当中还包裹一种惊人的青春气息,一种不受年龄限制的青春气息。唐代集体人格当中特别诱人的就是这种青春气息。只有在唐代,青春气息保留中很多天真的成分,睁大眼睛看奇妙的世界,甚至于对这个世界保留着学习的心态,也是学生的心态,就是处处都有发现,时时都有好奇。
6、【案例】讲唐太宗学书法的例子说明“青春气息”。唐太宗本人非常热爱书法,拜了一个老师虞世南学习,学来学去,有个戈字偏旁写不好一写就顿。有一次他写了一副字正好碰到这个戈字,他就空在那里。虞世南来了,正巧唐太宗不在,他就顺手把戈字添上去了。唐太宗回来后,很欣赏他写的这幅字,非常满意,就拿去给魏征看,说“你看,朕总算把虞世南学到了家”。魏征仔细看了后说“学得最像的就那半个字,戈字偏旁”,唐太宗一惊,说”好眼力“。这些有趣的小事让大家领略了初唐时期的文化氛围。说明唐太宗、虞世南、魏征他们心理都很健康,特别是唐太宗:堂堂的一代皇帝还谦虚的拜师学字,而且学到艰难的地方也不回避,老师加一笔还偷偷的高兴,拿出去露了陷还惊叹别人的眼力,这一切全是一个学生的作派。
7、【小归纳】生命力高度活化,表面看是胡化,其实往里看是青春气息的薄发
8、【根据概念阐述理由--内涵2】诗性人格
唐太宗的坟墓最能说明唐代集体人格:以墓主生前骑的六匹战马的浮雕来概括他的人生。大家知道墓主是一位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故事的开拓者,但他不需要千言万语,只需要这六匹马,这充分表明墓主的人格。我一直认为唐太宗的昭陵比之于有着无数兵马俑守护的秦始皇陵墓有一种以小搏大的智慧,而且充满了个性和灵性。六匹战马并不是人,却可以对一个人充满无限想像,而且可以把一个人漫长的生命完全贯通,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思,更了不起的,这个构思之所以成立取决于一个宏大的集体心理,那就是唐朝朝野上上下下都接受这样的构思,因为墓主毕竟是一代君主,牵涉到每个臣民的荣誉,要大家都接受这个构思这个设计还要有个苛刻的条件:那就是朝野上下都知道这六匹战马,知道他们代表的战争,还知道六匹战马的形体特征。可见六匹战马的浮雕已成为当时的公共形象。这个陵墓图标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代表了集体共识,就是集体人格。这六匹战马并不是陵墓的陪衬性的装饰,而是陵墓的主体,是创造了中国领先世界一千年历史墓主的灵魂所在。
9、【大归纳】这就说明,从生到死都是世界性的,都是青春薄发、雄姿飒爽、驰骋翱翔的,都是创造性的、艺术性的充满着诗人情怀。
四、【对现代的启示】对唐诗的误会----诗性
1、【阐述】三个主要误会:人人会
2、【导致的结果】把平庸混同于天才、把记忆混同于创新、把流行混同于佳作,尤其是把随性混同于诗性。
3、【对诗性的解释】唐人成为唐人的最后一项签证。所谓诗性就是一种不可重复、转身即逝创作的敏感,敏感于自然和人性之美,敏感于独一无二的心理震颤。如果把这种最娇嫩的创作性的敏感变成了可以无限重复的机械化的部件,这个误会就大了。诗性人格上,我们是穷人,唐人是富人。
4、【现实指导】真正处于良好创作的时代,一定不会为前人和他人已经有的作品所堵塞。一个生机勃勃的运动现场绝对不会是堆满陈旧物品的仓库。
5、【创作哲学】:创作者当然也会吟诵一些优秀的作品作为自己的入门修养,但大家心理明白,优秀作品一旦产生就变成一个不被别人介入的凝结体,它已经占据了特定的表达方式,剥夺了其他人再度使用这种方式的权利。
6、【引申意义】
一个人背诵别人的诗并不是提醒自己怎么写,而是提醒自己不应该再这么写。
读得太多的一定是创作才华比较缺少的群体,或者是创作思维比较僵化的时代
优秀的创作人是读山水、读人心、读自己
7、【价值观】
对年轻人说几名话:背一些古诗,是可以领略古人读山水、读人心、读自己美好的成果,获得一些古典主义的陶冶。过分的话,就要警惕了:古诗多得没完没了,你的青春日月具有一去不返的珍贵。你的陷入于背诵的十七岁的夏天再也不会回来,你的消磨于古代语言迷宫当中的二十岁大好岁月再也不会回来。
如果你真的热衷于诗,你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个隐藏着诗性人格的小角落,你应该把它挖掘出来,它对你来说比500首古诗更重要。一旦挖掘出来,你今后的人生将充满诗意。如果你想亲自动手写一首诗,就更不应该将别人诗背诵背得倒背如流。就象一个好的厨师不应该把别人的菜谱背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一字不差的一定不是好厨师。而是应该自己亲自调料、亲自调启火候。
贪多就是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