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翼回收火箭系列博客1——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火箭赛道介绍及分析

前言

硕士论文终于告一段落,象征着七年的大学生活、近二十年的学生生活也即将落下帷幕,每每回想,感慨万千。高中时期的我是个喜欢总结、喜欢反复品味经典问题的学生,而大学的完全学分制让我有些茫然,学了很多东西但又感觉没完全学会。研究生期间陷入项目的泥潭难以抽身,所学所做皆是为了结题与验收,虽每日起早贪黑,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虽无善始,但念善终。现将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除去保密事项,刊于此处,以慰吾心。若能对诸君有所启发,更是幸甚至哉。

比赛介绍

“挑战赛道”是第七届(2021年)“飞鲨杯”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新增加的题目,本次比赛包括常规赛道、企业赛道和挑战赛道。其中挑战赛道又包含航空和航天两个赛题,航空是无人查打一体化平台智能飞行,航天便是火箭回收。
下面简要介绍下火箭飞行规则,详细内容可见附件1。

任务描述

参赛队需要研制一种小型火箭,运载有效载荷至一定高度后,精确自动返回至指定目标区域,实现无损回收。
其中:

  1. 有效载荷为250g标准砝码;
  2. 火箭发动机需为市售商品级火箭发动机;
  3. 火箭全程需要自动飞行,不得人工干预;
  4. 火箭落地速度不得大于15m/s,箭体不能出现折断和破损现象;
  5. 需要自制数据记录仪,记录全程加速度、速度信息。

比赛场地

开始时,比赛场地计划为一个标准操场,后来考虑到火箭飞行的危险性,将比赛地点改到华阴某武器试验基地。此处仍将操场作为示意图,因为两者区域划分基本一致,且每年的比赛实际飞行场地都不一样。
如图1所示,发射区的旁边为准备区和安全区,如果你的火箭飞到这两个区域里面,比赛肯定是凉凉了。目标靶点为一个半径5m的圆,距离发射区约150m,上面绘制有特有的停箭坪图案,如图2所示,可以提供给使用图像识别技术的队伍用作学习训练。
旋翼回收火箭系列博客1——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火箭赛道介绍及分析_第1张图片
旋翼回收火箭系列博客1——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火箭赛道介绍及分析_第2张图片

成绩评定

总成绩由飞行分数(70%)和答辩分数(30%)组成,其中飞行分数由发射分和回收分组成,取两次飞行的最高分为最终飞行分数。
旋翼回收火箭系列博客1——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火箭赛道介绍及分析_第3张图片
其实这个评分还是有点问题,因为落地速度必须要火箭回收并数据处理以后再进行判别,最后的数据是否真实、有效都是很难判定的。

设计难点

对上面的规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几个难点:

发动机限制

有句行话叫“一代材料、一代发动机、一代飞行器”,这充分表明了发动机对于整个火箭总体设计,特别是固体火箭的影响。发动机的限制决定了火箭不能做的太大,即结构、控制系统不能过于复杂(指体积和质量上的复杂)。然而250g的有效载荷和50m的发射高度又要求火箭具有一定的运载能力,这就决定了整个火箭需要采用简单控制、轻质结构和尽可能强劲的推力。
关于发动机,观察了此次所有参赛队伍,他们有使用中天公司的D5-0、D8-0、E12-0和“作坊私人定制发动机”。下面给出了中天公司提供的发动机参数。根据笔者多年的中天公司发动机使用经验,对上面几款发动机进行简要分析:
旋翼回收火箭系列博客1——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火箭赛道介绍及分析_第4张图片
旋翼回收火箭系列博客1——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火箭赛道介绍及分析_第5张图片

旋翼回收火箭系列博客1——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火箭赛道介绍及分析_第6张图片
D5-0发动机平均推力4N,总冲20Ns, D8-0的平均推力8N和27Ns,两者质量差别不大,但推力和总冲差别不少。特别是D5-0的初始推力过小,很明显并不适合这种大质量(1kg以上)的火箭。因此,一直以来D5-0并不受到重视,D8-0是我们日常发射火箭的最爱。通常,4枚D8-0可以将质量800~1000g的火箭推到100m左右(理论与实测结合)。但根据比赛规则,250g的载荷+控制系统很明显会使火箭超过1.5kg,因此增加发动机数量或者换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成为两种选择。
笔者采用的方案是前者,因为E12虽然性能看着很漂亮,但是一直没经过自己的系统性测试,不敢用来做比赛。再者这个发动机对于我们的火箭会出现两个不够,三个有点多的情况。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某电子科技大学竟然去某科创论坛上买了个人制作的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我们自己做过,性能一致性只能说还行。虽然火箭整体质量有点大,但也不是不能解决,所以没有考虑比赛规定之外的发动机。但赛事组委会既然没有认定这个发动机违规的,其实为火箭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控制系统可以更为庞大与复杂。

自动飞行

按理来讲,火箭本身就应该是自动飞行的。因为火箭与飞机不同,没有大的升力面来抵消重力,也没有办法通过遥控器摇杆控制发动机推力,更没有办法在高速情况下通过控制舵面去操纵火箭姿态。上述原因也导致了火箭不如飞机具有观赏性和易普及性。全国有百余所高校拥有航模社团,而拥有的火箭社团的高校不足10所。
自动飞行这一本质属性给火箭的导航控制系统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缺少了人这一最高级、最具鲁棒性的控制器。火箭的飞行环境是极为严苛的,特别是发射时的高过载、高振动会导致部分传感器失效。商用GPS传感器会在过载>4g时自动锁定,陀螺仪和加计会在高振动情况下漂移严重,在没有外部传感器修正时会产生严重后果。
同时,准确回收要求火箭有二次动力(即除发射用发动机以外的动力)或气动操纵面,并且有自动控制能力,这瞬间增加了火箭的复杂度。一般二次动力可以是螺旋桨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动力和舵面气动力,这些动力系统相应的衍生出了不同的火箭设计方案。

目标区域识别

1. GPS
2. UWB
3. 图像识别
4. 等我也不太清楚的方案

GPS虽然有全局性,但大过载情况下会自锁;UWB距离有限,只能在目标区域附近使用;图像识别性能介于两者之间,虽然具有全局性但是有时候搜索不到,定位精度比GPS高比UWB低。很明显,每个方案都有自己的问题,互相结合的性能会使实际效果更好,但也增加了系统复杂性。

长细比及落地速度限制

火箭要求长细比要>8,这就意味着二次动力系统(螺旋桨、大的翼面)要折叠进机身内部,这极大地增加了结构系统的复杂性。落地速度要求火箭的二次动力要足够强大,以便将下落速度降下来,保证火箭安全回收。

设计思路

根据上面的规则、难点和本人参加此次比赛与多年CADC火箭比赛的经验,可以大致给出几种设计方案:

旋翼回收

这其实是能够想到,最简单且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四旋翼的自动定点降落功能已经相当成熟,且市面上有非常多的开源飞控适合二次开发,那看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火箭的总体设计与折叠机构的设计了。
旋翼回收火箭系列博客1——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火箭赛道介绍及分析_第7张图片
其基本发射流程如下:

  1. 发射之前提前去回收区踩点,将GPS信息导入飞控内部;
  2. 火箭准备发射、点火;
  3. 火箭达到最高点时旋翼展开并起旋;
  4. 四旋翼将火箭姿态稳定住并飞向目标区域;
  5. 检测到着陆后螺旋桨停转。
    相应的,这个方案也存在一些重要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处不做详细解释,下面的博客会有仔细的分析)
    (1) 火箭质量太大、旋翼拉力太小,火箭俯仰和滚转方向转动惯量比较大
    (2) 飞行全程需要获取可靠、稳定的GPS数据
    (3) 折叠机构要在保证在最高点附近展开
    (4) 测试时报废率比较高
    事实上,今年参赛的四个队伍里面,有两个队伍都是采用了这种方式,并且获得了第一和第二名。

反推发动机

此方案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二次动力系统,又可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首先介绍简单型:
旋翼回收火箭系列博客1——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火箭赛道介绍及分析_第8张图片
首先,根据计算好的弹道数据和当前的风速情况,选定合适的发射角度,在不开伞和不减速的情况下,火箭需要能够直接撞击到目标区域附近。点火发射后在,在火箭距离目标点一定距离和高度时,点燃头部的发动机使火箭减速,随即降落伞打开携带火箭飘向目标区域。
这个方案看似简单,实则存在一些困难。首先是火箭性能的一致性,火箭能否每次发射都能和仿真数据一致?其次是风的影响极大,比赛当天的风向、风速都是变幻莫测的,很难仅仅通过调整发射角度就能实现降落至目标区域。再者是减速发动机的点燃时刻难确定,什么样的高度、距离、姿态是合适的?这些都很难去判定。
下面介绍较为复杂的火箭反推回收方案。
旋翼回收火箭系列博客1——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火箭赛道介绍及分析_第9张图片
此方案受启发于SpaceX,但固体火箭发动机只能单次使用,不能二次点火,因此反推发动机置于火箭头部。又固体发动机工作时间短、推力难调节,因此需要在目标点附近工作才能完成任务。下面给出此方案的重点与难点:
(1) 需要较为准确的弹道使火箭尽量靠近目标区域,但相比于降落伞方案,此方案的可选区域更大;
(2) 需要可靠的反喷发动机,发动机的流量、推力要能较为准确的估计;
(3) 需要较强的控制理论,使矢量发动机能摆正火箭姿态,并将火箭平移至目标区域;
(4) 可以配合栅格舵,充分利用气动力,但控制也更为复杂。
具体技术与实施方案可以参考南航刘上同学的blog.

滑翔回收

滑翔回收与旋翼回收类似,也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案,一致点在于都可以采用现有成熟飞控进行二次开发、都采用折叠机构,且对火箭的发射轨迹要求不严格。不同点在于一个采用自身动力(螺旋桨),一个采用气动舵面;一个可以精准着陆,一个需要盘旋降落。
旋翼回收火箭系列博客1——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火箭赛道介绍及分析_第10张图片
此方案的重点和难点在于:
(1) 折叠机构的复杂性。小翼面起不到作用,大翼面又太重,将一个机翼折叠进火箭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特别是结构质量与强度的权衡,折叠锁死机构的设计。
(2) 控制落点精度。固定翼飞机的定点降落是需要跑道的,很明显火箭上并不能装轮子,外场环境也不可能提供跑道供飞机起降。因此需要飞机直接冲向目标点,并且需要保证机翼不被破坏。

附件

附件1:“飞鲨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指南

你可能感兴趣的:(火箭,stm32,3d,经验分享,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