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课程导论

一、大数据课程导论

1. 大数据概念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大数据是当前很热的一个词。这几年来,云计算、继而大数据,成了整个社会的热点,大数据究竟是什么东西?有哪些相关技术?对普通人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我们来一步步弄清这些问题。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1张图片

在讲什么是大数据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数据的基本概念。

数据

数据是可以获取和存储的信息,直观而言,表达某种客观事实的数值是最容易被人们识别的数据(因为那是“数”)。但实际上,人类的一切语言文字、图形图画、音像记录,所有感官可以察觉的事物,只要能被记下来,能够查询到,就都是数据(data)。

数据是可以获取和存储的信息,直观而言,表达某种客观事实的数值是最容易被人们识别的数据(因为那是“数”)。但实际上,人类的一切语言文字、图形图画、音像记录,所有感官可以察觉的事物,只要能被记下来,能够查询到,就都是数据(data)。

常见数据存储单位

1Byte = 8bit 1K(千)= 1024Byte 1MB(兆)=1024K 1G(吉) = 1024M

1T(太)=1024G 1P(拍)=1024T 1E(艾)=1024P 1Z(泽)=1024E

1Y (尧)=1024Z 1B(布)=1024Y 1N(诺)=1024B 1D(刀)=1024N

大数据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当解决了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接下来面临的海量数据的计算问题也是比较让人头疼,因为企业不仅追求可以计算,还会追求计算的速度、效率。

以目前互联网行业产生的数据量级别,要处理这些数据,就需要一个更好、更便捷的分析计算方式了。传统的显然力不从心了,而且效率也会非常低下。这正是传统数据分析领域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如何让去分析、计算。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新的技术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技术就是大数据。

大数据主要解决的问题: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海量数据的计算问题。

2.大数据的特点(5v)

大数据的特点可以使用5个字来概括:大、多、值、快、信

1Volume:

大数据的采集,计算,存储量都非常的庞大。是数据体量巨大(Volume)。截止目前,人类生产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量是200PB(1PB=1024TB),而历史上全人类说过的所有的话的数据量大约是5EB(1EB=1024PB)。当前,典型个人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为TB量级,而一些大企业的数据量已经接近EB量级。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2张图片

2、Variety:

种类和来源多样化。种类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等,常见的来源有: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等等。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3张图片

3、Value:

大数据价值密度相对低。如果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信息海量,但价值密度较低,存在大量不相关信息。因此需要对未来趋势与模式作可预测分析,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进行深度复杂分许。而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炼,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

4、Velocity:

数据增长速度快,处理速度也快,获取数据的速度也要快。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特征。根据IDC的“数字宇宙”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35.2ZB。在如此海量的数据面前,处理数据的效率就是企业的生命。

2019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天猫成交额达2684亿元,2018年为2135亿元。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4张图片

5、Veracity: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赖度,即数据的质量。

3、大数据应用场景

电商方面

精准广告位,通过对用户的浏览行为,点击行为等进行大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用户的二层三层喜欢,扩大产出。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5张图片

传媒方面

猜你喜欢,通过对受众人群机型大数据分析,结合对应算法,对受众喜欢的进行交互推荐。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6张图片

金融领域:

理财投资,通过对个人的信用评估,风险承担能力评估,集合众多理财产品、推荐响应的投资理财产品。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7张图片

交通方面

目前,交通的大数据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车流量等海量数据的收集,估算,预测该路段一定时间内的车流量情况,给用户提供便利,合理进行道路规划;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实现即时信号灯调度,提高已有线路通行能力。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8张图片

电信方面

智慧营业厅,通过对用户当前的行为习惯、偏好,节假日的相应数据变化,调节自身业务结构,做到按需分配。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9张图片

安防方面

人脸识别,通过人脸识别,--匹配,存储用户数据,结合人工智能,分析及甄别用户行为,预防犯罪行为发生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10张图片

医疗方面:

智慧医疗,通过对海量病例大数据的存储,匹配、检索、结合用户的饮食、行为等习惯,搭建智慧医疗体系。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11张图片

4. 大数据业务分析基本步骤

典型的大数据分析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12张图片

4.1明确分许目的和思路

明确数据分析目的以及确定分析思路,是确保数据分析过程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它可以为数据的收集、处理及分析提供清晰的指引方向。

目的是整个分析流程的起点。目的不明确则会导致方向性的错误。即思考:为什么要开展数据分析,通过这次数据分析要解决什么问题?

当明确目的后,就要校理分析思路,并搭建分析框架,把分析目的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分析要点,即如何具体开展数据分析,需要从那几个角度分析,采用哪些分析指标。只有明确了分析目的,分析框架磁能跟着确定下来,最后还要确保分析框架的体系化,使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体系化也就是逻辑化,简单来说就是先分析什么,后分析什么,使得各个分析点之间具有逻辑联系。避免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以及分析的内容和指标被质疑是否合理、完整。所以体系化就是为了让你的分析框架具有说服力。

要想使分析框架体系化,就需要一些营销】管理等理论为指导,结合着实际的业务情况进行构建,这样才能保证分析维度的完整性,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以及正确性。比如以用户行为理论为指导,搭建的互联网网站分析指标框架如下: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13张图片

把数据分许相关的营销、管理等理论统称为数据分析方法论。比如用户行为理论、PEST分析法、5W2H分析法等等,详细请查阅附件资料。

4.2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是按照确定的数据分析框架,收集相关数据的过程,它为数据分析提供了素材和依据。这里所说的数据包括第一手数据和第二手数据,第一手数据主要指可直接获取的数据,第二手数据主要指经过加工整理后得到的数据。一般数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数据库: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业务数据库,存放从公司成立以来产生的相关业务数据。这个业务数据库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资源,需要有效地利用起来。

公开出版物:可以用来收集数据的公开出版物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世界经济年鉴》《世界发展报告》等统计年鉴或报告。

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发布的数据越来越多,特别是搜索引擎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所需要的数据,例如国家及地方统计局网站、行业组织网络、政府机构网站、传播媒体网站、大型综合门户网站等上面都有可能有我们需要的数据。

市场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了解用户的想法与需求,但是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获得此类数据会比较困难,因此可以尝试使用市场调查的方法收集用户的想法和需求数据。

4.3数据处理-ETL

数据处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形成适合分析的样式,它是数据分析前必不可少的阶段。数据处理的基本目的是从大量的、杂乱无章、难以理解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对解决问题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

数据处理主要包含数据清洗、数据转化、数据提取、数据计算等处理方法。一般拿到手的数据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用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即使再“干净”的原始数据也需要先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使用。

数据处理是数据分析的基础。通过数据处理,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转换为可以分析的形式,并且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14张图片

4.4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及工具,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有效结论的过程。由于数据分析多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数据分析师不仅要掌握各种数据分析方法,还要熟悉数据分析软件的操作。

数据挖掘其实是一种高级的数据分析方法,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它是根据用户的特定要求,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找出所需的信息,以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数据挖掘机制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果,一般来说,数据挖掘侧重解决四类数据分析问题:分类、聚类、关联和预测,重点在寻找模式和规律。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从数据里面发现关于业务知识。

4.5数据展现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15张图片

一般情况下,数据是通过表格和图片的方式来呈现的,我们常说用图表说话就是这个意思。常用的数据图包括饼图、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散点图、雷达图等,当然可以对这些图表进一步整理加工,使之变为我们所需要的图形,例如金字塔图、矩阵图、漏斗图等。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更愿意接受图形这种数据展现方式,因为它能更加有效、直观地传递出来分析所要表达的观点。一般情况下,能用图说明问题的就不用表格,能用表格说明问题的就不用文字。

4.6报告撰写

数据分析报告其实是对整个数据分析过程的一个总结与呈现。通过报告,把数据分析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建议完整地呈现出来,供决策者参考。

一份好的数据分析报告,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框架,并且图文并茂,层次明晰,能够让阅读者一目了然。结构清晰、主次分明可以使阅读者正确理解报告内容;图文并茂,可以令数据更加生动活泼,提供视觉冲击力,有助于阅读者更形象、直观地看清楚问题和结论,从而产生思考。

另外,数据分析报告需要有明确的结论,没有明确结论的分析称不上分析,同时也失去了报告的意义,因为我们最初就是为寻找或者求证一个结论才进行分析的,所以千万不要舍本求末。

最后,好的分析报告一定要有建议或解决方案。作为决策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找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建议或解决方案,以便他们做决策时作参考。所以,数据分析师不仅需要掌握数据分析方法,而且还要了解和熟悉业务,这样才能根据发现的业务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5. 大数据部门组织结构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16张图片

6、分布式技术

6.1. 为什么需要分布式

计算问题

无论是我们在学校刚学编程还是在刚参加工作开始处理实际问题,写出来的程序都是很简单的。因为面对的问题很简单。以处理数据为例,可能只是把一个几十K的文件解析下,然后生成一个词频分析的报告。很简单的程序,十几行甚至几行就搞定了。

直到有一天,给你扔过来1000个文件,有些还特别大,好几百M了。你用之前的程序一跑,发现跑的时间有点长。于是想要去优化下。1000 个文件,互相还没业务联系,用多线程呀,一个线程处理一个文件,结果再汇总就搞定了。如果多线程效果不够好,比如像 Python 的多线程,没法利用多核的威力,那就用多进程。

无论是线程、进程,本质上,目的都是为了计算的并行化,解决的是算的慢的问题。而如果计算量足够大,就算榨干了机器的计算能力,也算不过来,咋办?

一台机器不够,那就多搞几台机器嘛。所以就从多线程/进程的计算并行化,进化到计算的分布式化(当然,分布式一定程度上也是并行化)。

存储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处理的数据有10T,而你手上的机器只有500G 的硬盘,怎么办?

一种办法是纵向扩展,搞一台几十T硬盘的机器;另一种是横向扩展,多搞几台机器,分散着放。前者很容易到瓶颈,毕竟数据无限,而一台机器的容量有限,所以在大数据量的情况下,只能选后者。把数据分散到多台机器,本质上解决的是存不下的问题。

同时,刚才提到计算分布式化后,总不能所以程序都去同一台机器读数据吧,这样效率必然会受到单台机器性能的拖累,比如磁盘 IO、网络带宽等,也就逼着数据存储也要分散到各个机器去了。基于这两个原因,数据存储也分布式起来了。

6.2. 分布式系统概述

分布式系统是一个硬件或软件组件分布在不同的网络计算机上,彼此之间仅仅通过消息传递进行通信和协调的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一群独立计算机集合共同对外提供服务,但是对于系统的用户来说,就像是一台计算机在提供服务一样。

分布式意味着可以采用更好的普通计算机(相对于昂贵的大型机)组成分布式集群对外提供服务。计算机越多,CPU、内存、存储资源等也就越多,能够处理的并发访问量也就越大。

从分布式的概念中我们知道,各个主机之间通信和协调主要通过网络进行,所以,分布式系统中的计算机在空间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这些计算机可以被放在不同的机柜上,也可能被部署在不同的机房中,还可能在不同分城市中,对于大型的网站甚至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6.1. 分布式实现方案

分布式系统

小明的公司有3个系统:系统A、系统B和系统C,这三个系统多做的业务不同,被部署在3个独立的机器上运行,他们之间互相调用(当然是跨域网络的),通力合作完成公司的业务流程。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17张图片

将不同的业务分部在不同的地方,就构成了分布式的系统,现在问题来了,系统A是整个分布式系统的额脸面,用户直接访问,用户访问量大的时候要么是速度巨慢,要么直接挂掉,怎么办?由于系统A只有一份,所以会引起单点失败。

集群(Cluster)

小明的公司不差钱,就多买几台机器吧, 小明把系统A一下子部署了好几份(例如下图的3个服务器),每一份都是系统A的一个实例,对外提供同样的服务,这样,就不怕其中一个坏掉了,还有另外两个呢。

这三个服务器的系统就组成了一个集群。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18张图片

可是对用户来说,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系统A,每个系统的IP地址都不一样,到底访问哪一个呢?

如果所有人都访问服务器1.1,那服务器1.1会被累死,剩下两个闲死,成了浪费钱的摆设。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r)

小明要尽可能的让2个机器上的系统A工作均衡一些,比如有3万个请求,那就让3个服务器各处理1万个(理想情况),这叫负载均衡

很明显,这个负载均衡的工作最好独立出来,放在独立的服务器上(例如nginx):2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19张图片

后来小明发现,这个负载均衡的服务器虽然工作内容简单,就是拿到请求,分发请求,但是它还是有可能挂掉,单点失败还是会出现。没办法,只好把负载均衡也搞成一个集群,这个集群和系统A的集群有两点不同:

1、我们可以用某种办法,让这个机器对外只提供一个IP地址,也就是用户看到的好像只有一个机器。

2.同一时刻,我们只让一个负载均衡的机器工作,另外一个原地待命,如果工作的那个挂掉的,待命的那个就顶上去。

大数据课程导论_第20张图片

弹性(伸缩性)

如果3个系统A的实例还是满足不了大量请求,例如双十一,可以申请增加服务器,双十一过后,新增的服务器闲置,成了摆设,于是小明决定尝试云计算,在云端可以轻松的创建,删除虚拟的服务器,那样就可以轻松的随着用户的请求动态的增减服务器了。

失效转移

上面的系统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假设:所有的服务都是无状态的,换句话说,假设用户的两次请求直接是没有关联的。但是现实是,大部分服务都是有状态的,例如购物车。

用户访问系统,在服务器上创建了一个购物车,并向其中加了几个商品,然后服务器1.1挂掉了,用户后续访问就找不到服务器1.1了,这时候就要做失效转移,让另外几个服务器去接管,去处理用户的请求。

可是问题来了,在服务器1.2,1.3上有用户的购物车吗?如果没有,用户就会抱怨,我刚创建的购物车那里去了?还有更严重的,假设用户登录过的信息保存到了服务器1.1上登录的,用户登录过的信息保存到了该服务器的session中,现在这个服务器挂了,用的session就不见了,会把用户踢到了登录界面,让用户再次登录!

处理不好状态的问题,集群的威力就大打折扣,无法完成真正的失效转移,甚至无法使用。怎么办?

一种办法是把状态信息在集群的各个服务器之间复制,让集群的各个服务器达成一致。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把几种状态信息存储在一个地方,让集群服务器的各个服务器都能访问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hadoop,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