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eter性能测试面试题汇总

性能测试

1. jmeter为性能测试提供了什么好处?

JMeter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性能测试工具,可以用于测试 Web 应用程序、Web 服务、FTP 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JMeter 为性能测试提供了许多好处,包括:

  • 模拟大量用户:JMeter 可以模拟大量并发用户访问您的应用程序,以评估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 监控系统资源:JMeter 可以监控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如 CPU、内存和磁盘 I/O,以帮助您确定系统瓶颈所在。

  • 测试多种协议:JMeter 支持测试多种协议,包括 HTTP、HTTPS、FTP、SMTP、JDBC、SOAP 等,可以覆盖广泛的应用程序场景。

  • 可扩展性:JMeter 是基于插件架构构建的,可以通过安装插件来扩展其功能,例如添加自定义的测试计划元素、监听器或功能扩展。

  • 可重复性:JMeter 可以记录测试用例并自动重复执行,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

  • 测试报告:JMeter 可以生成详细的测试报告,包括图表和数据表格,以便您了解应用程序的性能表现,并快速发现性能问题和瓶颈。

综上所述,JMeter 为性能测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功能和特性,可以帮助您评估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可扩展性,并快速识别性能问题和瓶颈。

2.常见的性能测试包括?

  • 负载测试(Load Testing):测试系统在高并发和高负载条件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 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测试系统在超出其预期负载和容量的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 容量测试(Capacity Testing):测试系统在其正常使用情况下,处理预期负载的能力。

  • 稳定性测试(Stability Testing):测试系统的长期使用情况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 性能基准测试(Performance Baseline Testing):测试系统的基准性能,以便将来可以进行性能优化和改进。

  • 配置测试(Configuration Testing):测试系统在不同配置下的性能和稳定性,以确定最优配置。

  • 兼容性测试(Compatibility Testing):测试系统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设备和网络环境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 并发测试(Concurrency Testing):测试系统在多个用户同时访问时的性能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性能测试包括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容量测试、稳定性测试、性能基准测试、配置测试、兼容性测试和并发测试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测试方法。

3.什么是tps?

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是指每秒钟能够完成的事务数量,通常用于衡量一个系统的性能和吞吐量。

在计算机系统中,事务可以是任何完成特定任务的操作,例如数据库查询、数据传输、文件操作等。TPS 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越高表示系统处理事务的能力越强,系统的性能越好。

对于不同类型的系统,TPS 的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数据库系统中,TPS 可以指数据库每秒钟完成的事务数量,如提交、回滚、查询等;在交易系统中,TPS 可以指每秒钟处理的交易数量;在网络系统中,TPS 可以指每秒钟处理的数据包数量等。

总之,TPS 是一个用于衡量系统性能的指标,可以帮助评估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并找出系统瓶颈和优化方案。

4.什么是QPS?

QPS(Queries Per Second)是指每秒钟能够完成的请求数量,通常用于衡量一个系统的性能和处理能力。

在计算机系统中,请求可以是任何向系统发送的请求,例如网络请求、数据库查询、API 调用等。QPS 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越高表示系统处理请求的能力越强,系统的性能越好。

QPS 的具体定义因系统而异,例如在 Web 服务器中,QPS 可以指每秒钟处理的 HTTP 请求的数量;在数据库系统中,QPS 可以指每秒钟处理的 SQL 查询的数量等。

总之,QPS 是一个用于衡量系统性能的指标,可以帮助评估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并找出系统瓶颈和优化方案。

5.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并发用户数?

确定一个系统的并发用户数是性能测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 分析系统的业务场景和用户行为:了解系统的业务流程、用户行为和访问模式等,确定系统的瓶颈和关键性能指标。

  • 确定负载模型:根据分析结果,选择适当的负载模型进行测试,例如逐步加压、平均负载、峰值负载等。

  • 设计场景脚本:根据负载模型,设计一系列场景脚本,模拟真实的用户行为和请求流量。

  • 进行逐步加压测试:从少量用户逐步增加并发用户数,记录系统响应时间、TPS、QPS 等关键指标,找出系统的性能瓶颈。

  • 分析测试结果: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系统的最大并发用户数和稳定性负载,确定系统的性能和容量。

在确定并发用户数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和系统特性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需要进行多次测试和分析,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怎么分析性能测试的结果?

性能测试的结果分析是性能测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性能瓶颈和优化方案,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响应时间分析:响应时间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用户请求从发出到返回的时间。通过分析响应时间的分布、趋势和异常值,可以了解系统的吞吐量、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的性能表现。

  • TPS/QPS 分析: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和 QPS(Queries Per Second)是衡量系统吞吐量的指标,它们反映了系统每秒钟处理事务或查询的数量。通过分析 TPS/QPS 的趋势、波动和瓶颈,可以了解系统的最大处理能力和瓶颈位置,进而优化系统性能。

  • 资源利用率分析:资源利用率是衡量系统性能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例如 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网络带宽利用率等。通过分析资源利用率的趋势和峰值,可以了解系统资源的瓶颈和负载情况,进而进行性能优化和容量规划。

  • 异常情况分析:在性能测试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例如错误率、超时率、崩溃等。通过分析异常情况的类型、发生率和原因,可以找出系统的缺陷和漏洞,进而进行修复和优化。

  • 压力测试分析:在压力测试中,通常需要对系统进行逐步加压、峰值负载等测试,通过分析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可以找出系统的性能瓶颈和稳定性负载,进而进行性能优化和容量规划。

综上所述,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是性能测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优化,以保证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7.在性能测试中,think_time的作用是什么?

Think Time 是指在每个请求之间停留的时间。它的作用是模拟真实用户的操作行为,避免测试过程中过于频繁的请求,从而更好地模拟真实场景,使测试结果更加准确。

Think Time 可以包括用户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以及用户输入和响应的时间。Think Time 可以用固定的时间值、随机时间值或者根据用户在页面上的停留时间进行计算。

Think Time 的作用包括:

  • 模拟真实用户行为:Think Time 可以模拟真实用户在访问网站时的操作行为,避免测试过程中请求过于频繁的问题。

  • 生成更真实的负载:Think Time 可以使测试结果更真实地反映系统在真实负载下的性能表现。

  • 避免过度压力:Think Time 可以控制压力,使测试过程更加平滑,避免对系统造成过度压力。

  • 更好地检测性能瓶颈:通过设置不同的 Think Time,可以检测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瓶颈,从而更好地进行性能优化。

综上所述,Think Time 在性能测试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模拟真实用户行为,生成更真实的负载,避免过度压力,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检测系统的性能瓶颈。

8.响应时间不达标怎么处理?

在性能测试中,响应时间是评估系统性能的一个关键指标。如果响应时间不达标,那么可能会影响用户的体验,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

处理响应时间不达标的方法包括:

  • 增加硬件资源:如果系统的响应时间不达标,可以考虑增加硬件资源来提升系统的性能,例如增加 CPU、内存、硬盘等。

  • 优化代码:对系统进行代码优化,例如使用更高效的算法、避免重复计算、减少数据传输等,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的性能。

  • 优化数据库:优化数据库的访问和查询,例如建立索引、分表分库等,可以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

  • 优化网络:对网络进行优化,例如增加带宽、优化网络拓扑等,可以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

  • 压力测试和性能调优: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找出性能瓶颈,进而进行性能调优,例如通过优化并发数、线程数等参数,可以提升系统的性能。

综上所述,如果系统的响应时间不达标,可以从增加硬件资源、优化代码、优化数据库、优化网络、压力测试和性能调优等方面入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9.服务器CPU指标异常怎么办?

当服务器的 CPU 指标异常时,可能会影响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以下是一些处理 CPU 指标异常的方法:

  • 查看 CPU 利用率:首先需要查看 CPU 的利用率,确定是不是 CPU 利用率过高导致的异常。可以使用系统自带的性能监测工具或者第三方性能监测工具进行查看。

  •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如果发现 CPU 利用率过高,可以先尝试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减轻 CPU 的负担。例如,可以停用一些不常用的服务或者进程,减少系统资源的占用。

  • 优化代码:对于 CPU 利用率过高的问题,可能是因为系统中的代码效率不高,可以通过对代码进行优化来减少 CPU 的负担,提升系统的性能。

  • 增加 CPU 数量:如果系统的 CPU 利用率很高,可以考虑增加 CPU 的数量来提升系统的性能。需要注意的是,在增加 CPU 数量之前,需要确保系统支持多 CPU,且应用程序也支持多 CPU。

  • 调整系统参数:有些情况下,系统参数的配置也会影响 CPU 的利用率,可以尝试对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例如,减少进程数、调整 CPU 调度策略等。

综上所述,处理服务器 CPU 指标异常的方法包括:查看 CPU 利用率、关闭不必要的服务、优化代码、增加 CPU 数量、调整系统参数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0.性能测试的指标有哪些?

性能测试的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响应时间:指从请求发送到收到响应的时间。通常包括客户端请求、服务器响应、传输时间等。响应时间是衡量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通常被视为衡量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

  • 吞吐量: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请求或者事务的数量。吞吐量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通常被用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扩展能力。

  • 并发用户数:指同时访问系统的用户数量。并发用户数是衡量系统负载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通常被用来评估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 CPU、内存、磁盘和网络利用率:这些指标是评估系统资源利用情况的关键指标之一。通常可以通过监测这些指标来确定系统是否存在瓶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

  • 错误率:指系统在处理请求或者事务时出现的错误比例。错误率是衡量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指标之一,通常需要及时定位和解决错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性能测试的指标主要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资源利用率和错误率等,不同的指标可以用来评估系统在不同方面的性能和稳定性。

11.APP性能测试关注点是什么?

对于APP的性能测试,关注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响应时间:APP的响应时间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需要测试APP在各种网络条件下的响应时间,包括首次启动、页面加载、操作响应等。

  • 内存占用:APP的内存占用对系统资源的消耗很大,会影响用户体验。需要测试APP在不同场景下的内存占用情况,如长时间运行、使用过程中频繁切换等。

  • 电量消耗:APP的电量消耗也会影响用户体验。需要测试APP在不同场景下的电量消耗情况,如长时间运行、使用过程中频繁切换等。

  • CPU使用率:APP的CPU使用率也会影响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需要测试APP在不同场景下的CPU使用率情况,如启动、页面加载、操作响应等。

  • 网络带宽:APP的网络带宽对于在线应用来说非常关键。需要测试APP在不同网络条件下的网络带宽使用情况,如2G、3G、4G、5G网络下的带宽使用情况。

  • 并发用户数:并发用户数是测试APP承载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需要测试APP在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的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 兼容性:APP需要在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运行。需要测试APP在不同设备、不同操作系统、不同分辨率下的兼容性。

综上所述,APP的性能测试需要关注响应时间、内存占用、电量消耗、CPU使用率、网络带宽、并发用户数和兼容性等方面,以保证APP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12.常用的APP性能测试工具?

  • JMeter:JMeter是一款常用的性能测试工具,支持HTTP、HTTPS、FTP、SOAP、JDBC等协议。可以使用JMeter对APP进行压力测试、负载测试等性能测试。

  • LoadRunner:LoadRunner是一款商业性能测试工具,支持多种协议。可以使用LoadRunner对APP进行各种性能测试,如负载测试、压力测试、性能监控等。

  • Gatling:Gatling是一款开源性能测试工具,支持多种协议。可以使用Gatling对APP进行负载测试、压力测试等性能测试。

  • Apache Bench:Apache Bench是Apache服务器自带的一款简单的性能测试工具。可以使用Apache Bench对APP进行简单的压力测试、性能测试。

  • Appium:Appium是一款移动应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可以模拟用户在手机上进行各种操作,如点击、滑动、输入等,同时可以监控APP的性能表现。

  • Robotium:Robotium是一款专门用于Android应用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可以模拟用户对APP进行各种操作,并监控APP的性能表现。

  • Selendroid:Selendroid是一款用于Android应用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可以模拟用户在APP上的操作,并监控APP的性能表现。

13.常见的性能测试方法有哪些?举例解释一下?

常见的性能测试方法包括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容量测试和基准测试等。

  • 负载测试:负载测试是测试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负载包括用户数、请求量、数据量等。例如,一个电商网站进行负载测试时,可以模拟不同用户数的访问请求,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TPS、QPS等指标。

  • 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测试系统在高负载下的性能表现,可以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容错能力。例如,一个社交应用进行压力测试时,可以模拟大量用户同时发送信息、评论、点赞等操作,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错误率等指标。

  • 容量测试:容量测试是测试系统能够承载的最大负载,可以帮助确定系统的容量、伸缩性和性能极限。例如,一个云存储服务进行容量测试时,可以模拟大量用户同时上传、下载大文件,观察系统的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指标。

  • 基准测试:基准测试是通过在一定条件下对系统进行多次测试,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系统的性能水平和瓶颈。例如,一个数据库系统进行基准测试时,可以在相同硬件和软件环境下,对不同的查询操作进行多次测试,比较各个操作的性能表现和优化方案。

这些性能测试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和组合,以达到对系统性能的全面评估。同时,也可以利用各种性能测试工具来进行测试,例如JMeter、LoadRunner、Gatling等。

14.服务端性能分析都从哪些角度来进行?

服务端性能分析通常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

  • 硬件资源分析:包括CPU利用率、内存使用情况、磁盘I/O等指标,通过监控这些指标可以了解服务器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瓶颈所在,进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硬件升级或优化。

  • 网络传输分析:包括网络带宽、延迟、连接数等指标,通过监控这些指标可以了解网络传输的性能情况和瓶颈所在,进而确定是否需要优化网络结构或提升网络带宽。

  • 代码性能分析:包括函数调用次数、执行时间、内存占用等指标,通过对代码进行性能分析可以了解系统在各个环节中的性能表现和瓶颈所在,进而确定需要进行代码优化的部分。

  • 数据库性能分析:包括SQL查询性能、索引使用情况、缓存使用情况等指标,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性能分析可以了解系统与数据库之间的交互性能表现和瓶颈所在,进而确定需要进行数据库优化的部分。

  • 日志分析:包括系统日志、应用日志、访问日志等,通过对日志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系统运行时的行为和状态,进而确定需要进行调整或优化的部分。

以上是服务端性能分析的主要角度和方法,不同场景下可能还有其他的性能分析方法和工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和应用。

15.如何理解压力测试,负载测试以及性能测试?

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和性能测试是软件测试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它们的含义如下:

  • 压力测试: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模拟多种负载场景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验证系统在高负载、高并发等情况下的表现。在压力测试过程中,通常会控制虚拟用户数量、请求次数等参数,以模拟不同的负载情况,从而确定系统的瓶颈和性能极限。

  • 负载测试:指对系统的负载情况进行测试,验证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表现,例如测试系统能够承受多大的访问流量或处理多少个并发请求等。负载测试通常通过模拟并发请求或虚拟用户的方式来进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在实际使用中的负载情况。

  • 性能测试:指通过对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来评估系统的性能表现,例如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数、资源利用率等。性能测试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估系统的性能,包括服务器性能、网络性能、代码性能等方面,从而确定系统的瓶颈和优化方向。

综上所述,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和性能测试都是为了测试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和性能极限,但它们的重点和方法略有不同。压力测试和负载测试通常更加关注系统的稳定性和负载能力,而性能测试更加关注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向。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可以根据测试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来进行。

16.性能测试计划有哪些内容?

性能测试计划是性能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 测试目的和范围:明确测试的目的和范围,例如测试哪些功能、测试的重点是什么,以及需要覆盖哪些场景等。

  • 测试环境和配置:确定测试环境的配置和参数,包括硬件配置、网络配置、软件版本等信息。这些信息对测试结果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在测试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配置。

  • 测试数据:确定测试数据的来源和数量,以及数据生成和管理的方法。测试数据应当能够充分覆盖测试场景,同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 测试计划和策略:确定测试的计划和策略,包括测试的时间、频率、测试的持续时间等信息。此外,还需要制定测试的策略,例如选择哪些测试工具、测试用例的编写和执行方法等。

  • 测试人员和责任:明确测试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以及测试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方式。同时,还需要制定测试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计划,以确保测试人员能够充分理解测试需求和方法。

  • 测试报告和分析:确定测试报告和分析的内容和格式,以及报告的提交方式和时间。测试报告应当包括测试结果、问题发现和解决方案等信息,同时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以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性能测试计划需要全面考虑测试的各个方面,从测试目的和范围、测试环境和配置、测试数据、测试计划和策略、测试人员和责任以及测试报告和分析等多个方面制定详细和全面的计划。

17.性能测试报告有哪些内容?

性能测试报告是性能测试的重要成果,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 测试概述:简要介绍测试的目的、范围和环境等信息。

  • 测试结果概述:总结测试结果,包括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如响应时间、吞吐量、错误率等等。

  • 测试环境:描述测试环境的硬件配置、软件版本、网络拓扑结构等信息。

  • 测试用例:列出测试用例,包括每个测试用例的描述、执行步骤和预期结果等信息。

  • 测试结果分析:分析测试结果,深入探讨测试数据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估。

  • 问题汇总:总结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详细描述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 性能优化建议:根据测试结果和问题分析提出性能优化建议,包括系统、应用、网络等各个方面的优化建议。

  • 测试总结: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总结,包括测试的成功因素、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等内容。

  • 附录:包括测试数据、测试日志、测试截图等附加材料,以及参考资料和相关文档等。

综上所述,性能测试报告需要详细介绍测试结果和分析,总结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性能优化建议以及对测试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也需要提供详细的测试数据、测试日志等附加材料。

18.什么是内存泄漏,什么是内存溢出?

内存泄漏(Memory Leak)指的是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动态分配的内存空间没有被释放,导致内存占用越来越高,最终导致程序运行缓慢或崩溃。内存泄漏通常是由于程序设计或实现中存在的错误导致的,比如忘记释放动态分配的内存空间或释放不完整。

内存溢出(Memory Overflow)指的是程序在申请内存时,超出了操作系统或程序运行环境所规定的内存分配上限,导致程序崩溃。内存溢出通常是由于程序设计或实现中对内存分配量的估计错误导致的,比如申请了过多的内存空间,而系统不能满足这个需求。

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都是程序中的常见问题,对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开发人员在编写程序时应该注意内存管理,及时释放不再使用的内存空间,并合理估计内存的使用量,以避免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问题的出现。另外,一些性能测试和性能监控工具也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等问题。

19.吞吐量与吞吐率跟负载有什么关系?

吞吐量和吞吐率都是性能测试中常用的指标,它们与负载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负载是指对被测试系统施加的并发访问量或负荷,通常由同时发起的请求数量、并发用户数或并发连接数等来衡量。当负载增加时,被测试系统需要处理的请求也会随之增加。

吞吐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被测试系统成功处理的请求数量,通常以每秒请求数(Requests Per Second,RPS)来衡量。吞吐量是一个系统处理能力的指标,它反映了系统的处理速度和处理效率,当负载增加时,如果系统的吞吐量也能随之增加,则说明系统的处理能力比较强。

吞吐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被测试系统成功处理的数据量,通常以每秒传输字节数(Bytes Per Second,BPS)来衡量。吞吐率与吞吐量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考虑了请求的处理速度,还考虑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在性能测试中,通常通过不断增加负载的方式来评估系统的性能,同时记录吞吐量和吞吐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当负载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吞吐量和吞吐率不能随之增加,就说明系统的性能达到了瓶颈。因此,通过分析吞吐量和吞吐率等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性能瓶颈,并对系统进行优化。

20.一个系统的tps指标是怎么估算的?

一个系统的 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指标通常需要结合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具体的方法可能会因系统的类型、应用场景、负载模型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估算方法:

  • 通过系统架构和设计来估算:根据系统的架构和设计,计算出每个事务处理所需的时间,然后根据这个时间和系统的配置参数(如最大并发连接数、线程池大小等)来估算出系统的 TPS。

  • 通过压力测试来估算:通过模拟实际的负载场景进行压力测试,记录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等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来计算系统的 TPS。

  • 通过监控系统运行状况来估算: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监控系统的 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网络带宽等指标,以及记录每个事务的处理时间和成功率等指标,然后通过这些指标来计算系统的 TPS。

需要注意的是,估算出来的 TPS 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值,实际的 TPS 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有所波动,如系统的负载、网络延迟、硬件性能等。因此,在进行性能测试和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而不是单纯依靠 TPS 来判断系统的性能。

21.做并发测试一般CPU和内存是多少?

并发测试需要考虑的服务器 CPU 和内存资源的大小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

  • 并发用户数:服务器需要支持的并发用户数越多,需要的 CPU 和内存资源也就越大。

  • 应用程序的复杂性:如果应用程序很复杂,需要处理大量的计算和数据操作,那么需要更多的 CPU 和内存资源。

  • 数据库和文件系统的负载:如果应用程序需要大量地访问数据库和文件系统,那么需要更多的 CPU 和内存资源来处理这些请求。

  • 硬件和网络环境:服务器的硬件性能和网络环境也会影响性能测试的结果,如果硬件配置和网络环境不好,那么就需要更多的 CPU 和内存资源来支持并发测试。

因此,服务器 CPU 和内存资源的大小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负载模型进行确定,一般需要进行一定的压力测试来确定服务器的最大负载和性能瓶颈,然后根据测试结果来调整服务器的配置。一般来说,在进行并发测试时,建议服务器的 CPU 和内存资源配置要充足一些,这样可以保证服务器在高负载情况下也能保持较好的性能。

22.响应超时时,怎么定位问题?

当系统响应超时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问题定位:

  • 确认超时现象的具体表现:比如是请求超时还是响应超时,具体是哪个接口超时等。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采用不同的排查方式。

  • 查看服务器日志:可以查看服务器的日志文件,找到请求超时的时间点,查看异常日志和错误信息,排查服务器端的异常情况。

  • 监控系统指标:可以通过监控系统的 CPU、内存、网络等指标,查看是否出现异常情况。例如,可以通过查看服务器 CPU 使用率是否达到了 100%、内存是否过度占用等来判断是否出现了资源瓶颈。

  • 进行网络抓包分析:可以通过使用网络抓包工具,如 Wireshark 等,对请求和响应进行抓包分析,查看网络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例如网络延迟、数据包丢失等。

  • 进行代码分析:如果以上排查方法都没有找到问题,可以进行代码分析。可以通过对代码进行 debug 或者加入日志来查看程序执行流程,找到具体的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排查方式,可以逐步缩小问题范围,最终找到响应超时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23.压测返回数据报错,怎么定位问题?

当进行压力测试时,返回数据报错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问题定位:

  • 确认报错现象的具体表现:查看报错的具体信息,比如报错信息的类型、位置、出现频率等等,了解问题的具体表现。

  • 检查代码逻辑:查看代码是否有逻辑错误,例如参数传递错误、接口调用错误、数据库操作错误等等。可以加入调试信息和日志,从而快速定位问题。

  • 检查接口调用:查看接口调用是否出现异常,包括网络超时、返回码异常、接口调用异常等。可以通过抓包工具查看网络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例如网络延迟、数据包丢失等。

  • 检查系统资源:查看服务器的 CPU、内存、磁盘等系统资源使用情况,是否出现资源瓶颈。如果资源使用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响应缓慢或者请求超时。

  • 检查系统配置:检查系统配置是否合理,例如线程池大小、连接池大小等等,这些配置可能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 扩大测试范围:如果以上步骤都没有找到问题,可以尝试扩大测试范围,增加测试数据量、并发量等,进一步观察问题现象,从而快速定位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排查方式,可以逐步缩小问题范围,最终找到返回数据报错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24.性能调优怎么理解?它是什么?

性能调优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和优化策略,提升系统的性能指标,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在软件开发中,性能调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系统性能的优化不仅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可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系统故障和宕机的风险。

性能调优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性能测试:首先需要进行性能测试,收集系统性能指标数据,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等,确定系统性能瓶颈和瓶颈原因。

  • 性能问题分析:对性能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系统的性能问题,包括代码实现、系统配置、硬件设备等方面的问题。

  • 性能优化设计:根据性能问题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和实施计划,包括代码优化、系统配置优化、硬件升级等方面的措施。

  • 性能优化实施:根据优化设计的方案,实施性能优化,对系统进行改进,提升系统性能指标。

  • 性能测试验证:对优化后的系统进行性能测试验证,确保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预期要求。

总之,性能调优是一个全过程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涵盖从需求分析到实施验证的整个过程,并且需要结合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和优化策略,以达到提升系统性能的目的。

25.并发用户数跟响应时间与吞吐量的关系是什么?

并发用户数、响应时间和吞吐量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一般来说,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响应时间会逐渐变慢,而吞吐量则会逐渐增加,直到达到系统的最大处理能力。这种关系可以用以下几个术语来描述:

  •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表示从发送一个请求到接收到响应所需的时间,包括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处理请求、返回响应等时间。
  •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单位时间内可以处理的请求数量,通常用每秒钟请求数(Requests per Second,RPS)来表示。
  • 并发用户数(Concurrency):表示在同一时刻访问系统的用户数量。

当并发用户数增加时,系统会面临更多的负载,可能会导致响应时间变长,因为服务器需要处理更多的请求。如果负载超过了系统的承载能力,响应时间会急剧上升,而吞吐量则会下降。在实际测试中,可以通过控制并发用户数来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之间的关系,找到系统的最大承载能力。

26.如果要做万并发,怎么做?

要做万并发,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包括系统架构设计、硬件设备配置、网络带宽、代码优化等等。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做法:

  • 做系统架构设计:要支持万并发,需要将系统架构设计为分布式、集群化的架构。可以采用微服务架构、分布式缓存、负载均衡、CDN加速等技术来实现。此外,也需要考虑数据库设计、缓存设计等问题。

  • 增加硬件设备:万并发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内存,因此需要选择高性能的服务器,并且需要适当增加服务器数量,实现负载均衡。

  • 优化代码性能:需要对代码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计算、避免资源浪费,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例如,可以采用异步编程、使用线程池等技术来提高并发处理能力。

  • 做充分的性能测试: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找出性能瓶颈和瓶颈所在的位置,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可以采用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容量测试等不同类型的测试来进行。

  • 使用CDN加速:通过使用CDN(内容分发网络)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访问速度,降低用户等待时间。

  • 合理利用缓存:缓存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的响应时间,需要根据业务特点和系统特点,选择合适的缓存策略和缓存技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做法,实际实现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特点和系统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软件测试面试题,j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