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章—概述

互联网的概述

网络的网络

  • 计算机网络(简称为“网络”)

    • 由若干节点(node)和链接这些节点的链路
      (Link)组成。
    • 网络中的节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 N个计算机通过N个路由器连接到一盒集线器上,称为计算机网络(简称网络)
    • 多个网络通过一些路由器连接起来,因此互联网是一个“网络的网络”
    • 注意:计算机与连接主机(host)的区别
  •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把许多网络通过一些路由器连接到一起。与网络相连的加算计通常称为主机

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

    • 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 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最初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要链接在ARPANET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节点交换机相连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可能仅使用一个单独的网络来满足所有的通信需求。于是ARPA开始研究多种网络(如分组无线电网络)互连的技术,导致互连网络的出现,成为现今互联网的雏形。
      • 1983年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使得啊u哦有使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相互通信,
      • 因此人们把1983年作为互联网的诞生时间,1990年ARPANET试验任务完成,正式关闭
    • internet(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泛指右多个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而成的就算计网络。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可以任意选择不一定非要TCP/IP协议

    • Internet(互联网、因特网)专有名词,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有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连网,采用TCP/IP协议族群作为通信规则,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 第二阶段

    • 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 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即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王和校园网(也叫企业网)。覆盖了全美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称为互联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1991年,NSF和美国其他政府发现,互联网必须扩大其使用范围,不能仅限与大学和研究机构。世界上许多公司纷纷接入互联网,网络通信量急剧增大,互联网的容量一达不到要求,于是美国政府决定把互联网的主干网络交给私人公司来经营,并开始收费
      • 1992年,互联网主机达到一百万台,1993年主干网的速率提升到45MBit/S(T3速率)
    • 三级结构的原因

      • 因为实现如此多的连接需要巨大的投资。

      • 于是就出现了上面两层的地区网和主干网

        • 地区网:可以完成本地辖区范围内的校园网和企业网之间的相互通信
        • 主干网:可以使不同地区之间的用户相互通信
  • 第三阶段

    • 逐渐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

      • 1993年开始,美国政府资助的NSFNET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互联网主干”替代,政府机构不在负责忽略联网的运营。故出现一个新的名词“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ISP”也·称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比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 ISP: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拥有的IP地址数目不同,分为不同层次的ISP

      • 主干ISP

        • 由几个专门的公司创建和维护,服务面积最大(一般覆盖国家范围),并且拥有高速主干网(例如:10Gbits/s或更高),不同的运营商有自己的主干网络,并且可以互通
      • 地区ISP

        • 一些较小的ISP。这些地区ISP通过一个或多个主干ISP连接起来,位于等级中的第二层,效率也较低
      • 本地ISP

        • 给用户提供直接的服务(也称为端用户—末端的用户)。可以连接到地区ISP也可以连接到主干ISP。绝大多数用户都是连接到本地ISP。本地ISP可以是一个仅仅提供互联网的公司,也可以是一个拥有网络并向自己提供服务的企业,或运行自己网络的非盈利企业。

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 互联网体系结构委员会

    • 互联网工程部IETF

      • 由许多WG组成的论坛,具体工作由互联网工程指导小组IESG管理。这些工作划分为若干个领域,每个领域集中研究一些短期或中期的改成问题,主要针对协议的开发和标准化。
    • 互联网研究部IRTF

      • 由一写RG组成的论坛,具体工作由互联网研究指导小组IRSG管理。任务是研究一些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包括互联网的一些协议、应用、
  • 互联网正式标准的三个阶段

    • 互联网草案(Inter Draft)

      • 有效期只有6个月,在这个阶段还不能算是RFC文件
    •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 开始成为RFC文档
    • 互联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 经过长期的检验,证明某个建议标准可以成为互联网标准时,就跟他分配一个标准编号,记为STDxx(std:standard xx:标准编号)。一个互联网标准可以由多个RFC文档关联

互联网的组成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端系统)。这部分时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通信(传输数据、音频、视频)和资源共享

  • 客户—服务器方式 (c/s方式)

    • 最常用的,最传统方式

    • 客户是服务器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均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提供的服务

    • 客户程序

      • 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通信时主动的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 不需要特殊的程序和复杂的操作系统
    • 服务器程序

      • 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 被动的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服务器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 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
      • 客户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后,通信可以是双向的,客户和服务器都可以接收和发送数据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1张图片
    • P2P中“2”的意思是“to”,意思是两台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只要两台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他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都可以下载对方储存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P2P工作方式)

    • 对等连接可以支持大量对等用户(上百万个)同时工作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之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提供连通信和交换)

  • 两大功能

    • 路由

      • 全局操作:确定数据从原道目标所使用的路径
      • 需要路由协议和路由算法,产生路由表
    • 转发

      • 本地操作:路由器或交换机将接收到的数据分组转发出去(即移动到该设备的某个输出2接口)
      • 确定转发出去的接口/链路:根据从 “入接口” 到分组头的某个目的地址,查找本地路由表,确定“出接口”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2张图片
  • 两大特点

    •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

      • 从通信资源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分配方式动态的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 在传统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用户始终占用着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 电路交换通常采用面向连接方式

        • 先呼叫建立连接,实现端到端的资源预留
        • 预留的资源包括:链路宽带资源、交换机的交换能力
        • 电路交换连接建立后,物理通路被通信双方独占,资源专用,即使空闲也不与其他连接共享
        • 由于建立连接并预留资源,因此传输性能好;但如果传输中发生设备故障,则传输被中断
      • 存储转发原理并非完全新的概念

        • 20世纪40年代,电报通信也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
        • 报文交换的时间延长,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用了。
      • 经典交换方式及比较

        • 电路交换需要建立连接并预留资源,难以实现灵活运用
        •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比较灵活,抗毁性高,在传输突发数据时可以提高网络利用率
        • 分组交换小于报文报文长度。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时延小,也具有跟好的灵活性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3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4张图片

	- 存储和转发:路由器接收到完整的数据分组以后,才能开始下一跳发送

		-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 

	- 添加首部构成分组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5张图片

	- 分组交换的传输单元
	   --	分组交换以“分组”作为传输单元,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6张图片

	- 分组首部的重要性

		- 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控制信息
		- 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化到下以个结点交换机
		- 每个分组在交换网中独立的选择传输路径
		- 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最后分组就可以到达最终目的地

	- 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

		- 接受终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 最后还原成原来的报文

		- 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原来的报文
		- 这里假定分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差错,再转发时也没有被丢弃。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980年铁道部开始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

1989.11我国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CNPAC简称运行

1994.4.20我国用64kbit/s专线正式接入互联网,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认为接入护粮网的国家。同年5月,中国科学家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我国的第一个万维网服务器。同年9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JHINANET正式启动。

中国电信互联网CHINANET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2004.2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NGI的主干网CERNET2试验网正式开通,以20~50Gbit/s连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核心站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China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每两年公布一次互联网发展情况,截止2020.3,中国已经有9.04亿网名(6周岁以上的上网公民)

2019年底,我国的国际出口带宽已经超过8.8Tbit/s

计算机网络类别

计算机网络定义

  • 计算机网络的精确定义并为统一

  • [ PETE12 ]:计算机网路主要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联而成,这些硬件并非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硬件可以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 计算机网络所连接的硬件并不限于一般的计算机,二十包括了是能手机或是只能电视机
    • 计算机网络并非用来专门传送数据,二十能够支撑很多种应用(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应用)
    • 注意!!!!:上述硬件一定包含有中央处理器CPU
  • 计算机的通信功能并非是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不同类别的计算机网络

  • 按照作用范围分类

    • 广域网WAN:作用范围通常是十几到几千公里,也称为远行程网。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用来长距离运送主机发送的数据,一般为高速链路,具有较大容量
    • 城域网MAN:作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跨越几个街区甚至是覆盖城市,5~50KM),可以公用也可以属于一个或几个单位,通常使用以太网技术,也并入局域网的范围讨论
    • 局域网LAN:一般用微型计算机或工作站通过告诉通信线路连接(10Mbit/s以上),适用在较小的范围内,(校园网、企业网,拥有多个局域网互联)
    • 个人局域网PAN:把个人电子设备使用无线幸好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也叫个人无线局域网WPAN,范围在十米左右
    • 注意!!:如中央处理器距离非常近,一般称之为多处理机系统,而不成为计算机网络
  • 按照网络使用者进行分类

    • 公用网

      • 指电信公司(公有或私有)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也称为公众网
    • 专用网

      • 某个不萌为满足本单位的特殊业务需要而建立的网络,不想本单位以外的人提供,例如军队、银行、铁路、电力。
  •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 一类特殊的计算机网络,既不属于互联网的边缘也不属于互联网的核心部分。由个端系统连接到本地ISP的第一个路由器(边缘路由器)之间的物理链路组成,长度在几百米到几公里之间

计算机网络性能

性能指标

  • 速率

    • 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也称为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
    • 单位时间(秒),传输信息(比特)量
    • 单位:b/s (bps) 或 kbit/s, Mbit/s, gbit/s, 等
    • k=10^3b , M=10^6b , G=10^9b
    • 速率往往指的是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并非实际运行速率
  • 带宽

    • 本来指的是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最高速率和最低速率之差,单位是赫兹(hz)
    • 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表示在单位之间内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b/s,即“比特每秒”
    • 上述两种表述中,前者为频带称谓,后者为时域称谓,其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 吞吐量

    • 表示在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传送数据率

    • 及时吞吐量

      • 给定时刻的速率
    • 平均吞吐量

      • 一段时间的平均速率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7张图片

  • 时延*

    • 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8张图片

    • 不同的分类

      • 发送时延

        • 也称为传输时延(不同于传播时延)
        • 发送数据时,从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9张图片
      • 传播时延

        •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时间
        • 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有本质上的区别
        • 信号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10张图片
      • 处理时延

        • 主机或路由器收到分组时,为处理分组(例如分析首部、提取数据、差错检验或查找路由)所花费的时间
      • 排队时延

        • 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等待处理所经历的时延
        •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当中的通信量
    • 总时延=发送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传播时延

    • 提高链路带宽只减小了发送时延,并不改变传播时延

  • 时延带宽积

    • 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地链路长度
    • 传播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x带宽
    • 管道中的比特数表示表示从发送端发出但尚未达到接收端的比特数。对于一条正在传输数据的链路,只有在代表链路中都充满比特时,链路才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 往返时间RTT(往返时延)

    • 往返时间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 在互联网中,往返时间还包括各中间节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使得发送时延。
    • 有效数据率=数据长度/(发送时间+RTT)
  • 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

      • 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利用率时零
    • 网络利用率

      • 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 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11张图片

非性能特征

  • 费用
  • 质量
  • 标准化
  • 可靠性
  • 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 易于管理和维护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激活。即要发出一些指令,保证要发送的数据在这条通路上正确的发送和接收
  • 告诉网路哟如何让识别接受数据的计算机
  •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查明对方计算机是否开机并且与网络连接正常
  • 发起通信的计算机中程序必须清楚在对方计算机中的文件管理系统是否已做好接收文件和存储文件的准备工作
  • 若计算机格式不兼容,至少有一方计算机应完成格式转换的工作
  • 对出现的各种错误,如数据传送错误,重复或丢失网络中某个节点出现故障等,应当有适当的措施保证对方计算机能够接受到正确的文件

体系结构的形成

  •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

  • 1974年,美国的IBM宣布“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这个著名的网络标准就是按照分层的方法建立的

  • 不久后,其他公司也推出自己公司具有名称的系统结构

  • **由于网络体系结构的不同不同公司的设备很难相互连通

  •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

    • 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可以互连,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该问题

    • 提出了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形成网的标准框架,即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B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 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也咨询这个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通信

    • OSI只获得了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在市场化方面却失败了

      • OSI专家在完成OSI标准时,没有商业驱动力
      • OSI的协议实行起来过分复杂而且运行效率很低
      • OSI标准的指定周期太长,因而使得按照OSI标准生产的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
      • OSI的层次划分也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中重复出现
    • 两种国际标准

      • 法律上的国际标准OSI无法得到市场认可
      • 非国际标准TCP/IP却获得了广泛的应用。TCP/IP 常被称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协议与划分层次

  • 协议设计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12张图片

- 网络协议

	-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
	- 通信双方需要共同遵守,相互理解

- 设计目的

	- 可靠性
	- 资源分配
	- 拥塞问题
	- 自适应性
	- 安全问题

- 三要素

	- 语法: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如何讲)
	- 语义:规定要完成的功能(讲什么)
	- 失序:规定各种操作的顺序(双方讲话的顺序)

- 好处

	-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 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层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知道该层通过层间的接口(即界面)所提供的服务

	- 灵活性好

		- 任何一层变化时,只需要维持接口不变,则上层还是下层都不会受到影响

	- 结构上下可以分开

		- 各层均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 易于实现和维护
	-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 差错控制
		- 流量控制
		- 分段和重装
		- 服用和分用
		- 连接建立和释放

	- 体系结构是抽象化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 协议层次结构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13张图片

	- 层次栈

		- 为了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性,大部分网络都组成一个层次栈,每一层都建立在其下一层的基础上
		- 对等实体

			- 不同机器上构成相应层次的实体

	- 接口

		- 在每一对相邻层次之间的时接口;定义了下层向上层提供那些原语操作与服务

	- 网络体系结构

		- 层和协议的集合叫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14张图片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 层数太少,会使每一层协议太复杂;层数太多,又会在描述和综合各层功能的系统工程热内是遇到较多的困难

  • OSI 7层参考模型

    • 物理层

      • 定义如何在信道上传输0、1
      • 机选接口:网线接口大小形状,线缆排列等
      • 电子信号:电压,电流等
      • 时序接口:采样频率、波特率、比特率等
      • 介质:各种线缆无线频谱等
      • 传输单位:**比特
    • 数据链路层

      • 实现相邻网络实体间的数据传输
      • 成帧:从物理层的比特流中提取出完整的帧
      • 错误检测与纠正:为提供可靠数据通信提供可能
      • 物理地址(MAC):48位,理论上的唯一网络标识,烧录在网卡不便更改
      • 流量控制:避免“淹没”
      • 共享信道上的访问控制(MAC):同一个信道,同时传输信号
      • 传输单位:帧
    • 网络层

      • 将数据包跨越网络从源设备发送到目的设备
      • 路由:在网络中选取从源端到目的端的发射路径,动态选取、
      • 异构网络互联:在异构编址和异构网络中路由寻址和转发
      • 传输单位:分组
    • 传输层

      • 将数据从源端口发送到目的端口(进程到进程)

      • 两类模式

        • 可靠传输

          • 适用于对通信质量有要求的应用场景,如文件传输等
        • 不可靠传输

          • 适用于对通信质量要求不高的,对通信速度要求搞得场景,如语言对话、视频会议等
      • 传输单位:报文

    • 会话层

      • 利用传输提供的服务,在应用程序之间建立和维持会话,并能使会话获得同步
    • 表示层

      • 关注所传递信息的语法和语义,管理数据的表示方法,传输的数据结构
    • 应用层

      • 通过应用层协议,提供应用程序便捷的网络服务调用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15张图片

  • TCP/IP 4层

    • 网络接口层

      • 管理网络节点之间的连接
    • 网络层

      • 主机到主机的通信
    • 传输层

      • 进行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 应用层

      • 传输层之上的所有高层协议:DNS、HTTP、FTP、SMTP 等
  • OSI 模型 与 TCP/IP 模型比较

    • 基本设计思想:通用性与实用性

      • IOS

        • 先有模型后设计协议,不局限于特定协议,明确了服务、协议、接口等概念,更具通用性
      • TCP/IP模型

        • 仅仅是对已有协议的描述
    • 无连接与面向连接

      • OSI模型网络层能够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通信
      • TCP/IP模型仅支持无连接通信(IP)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16张图片
    • OSI模型的不足

      • 从未真正被实现

        • TCP/IP 已成为标准事实,OSI缺少厂家支持
      • 非技术因素

        • TCP/IP实现为UNIX一部分,免费
        • OSI被认为是政府和机构的强加标准
      • 技术实现糟糕

        • 分层间功能重复: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在不同层反复出现
        • OSI分层欠缺技术考虑:会话层表示层内容较少;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内容繁杂。莫i星河协议过于复杂
    • TCP/IP 模型的不足

      • 核心概念未能实现

        • 未明确区分服务、接口和协议等核心概念
      • 不具备通用性

        • 不适于描述TCP/IP之外的其他协议栈
      • 混用接口与分层的设计

        • 连路层和物理层一起被定义为网络接口层,而非真正意义山的分层
      • 模型欠缺完整性

        • 未包含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 教材中五层网络模型

    • 优点

      • 突出核心概念
      • 区分接口与分层
      • 体现完整性
      • 简化分层,易于教学
    • 应用层

      • 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
      • 任务是通过用于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 协议定义: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
      • 进程:主机中正在运行的程序
      • 支持协议:域名系统 DNS,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等
      • 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报文
    • 运输层(较为准确的称谓)

      • 负责向联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撒护具传输服务。

      • 具有复用和奋勇的功能

        • 复用:多个应用层进程可以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
        • 分用: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互上面应用层正在运行的相应进程
      • 两种协议

        • 传输控制协议TCP

          • 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 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 数据传输单位:用户数据报
    • 网络层

      • 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 发送数据时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或用户数据报分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 在TCP/IP体系中,网络层使用IP协议,因此分组也叫IP数据报,或简称为数据报

      • 注意!!!!:不要把运输层产生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与“IP数据报弄混”。此外,无论在那一层传输的数据单元都可以笼统的用“分组”表示

      • 两个任务

        • 通过一定的算法,在互联网中的每一个路由器上生成一个用来转发分组的转发表
        • 每个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时,按照转发表中知名的路径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路由器。
    • 数据链路层

      • 在两个相邻节点传输数据时,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再两个相邻节点间传输帧。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

      • 控制信息

        • 使接收端能够知道一个帧从哪个比特开始到哪个比特结束,这样数据链路层接受到一个帧后,就可以提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
        • 使接收端能够检测所收到的帧中有无差错。如有差错,数据链路层会直接丢弃·这个差错帧,以免使其在网络中传送下去占用网络资源
        • 如果改正数据在数据链路层出现差错(也就是说数据链路层不止要检错还要纠错),就要采用可靠传输协议来纠正出现的错误(使数据链路层复杂些)
    • 物理层

      • 数据单位:比特
      • 发送方发送1(或0),接收方接收到1(或0)
      • **传递信息所利用的一切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光缆、无线电信道等)不属于物理层,而在物理层协议的下面(第零层)
      • TCP/IP协议表示的是互联网所使用的整个TCP/IP协议族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17张图片

教材上传输的五层网络模型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概述_第18张图片

实体,协议,服务,服务访问点

TCP/IP的体系结构

重要概念

  • 计算机上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联网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是网络的网络
  • 以小写字母 i 开头的 internent(互连网),是通用名词,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可以是任意的
  • 以大写字母 I 开头的 Internent (互联网)是专用名词,指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多种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成的网络并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规则,推荐译名是(因特网),但很少被使用
  • 互联网现在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以及三层ISP结构
  • 互联网按工作方式可划分为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主机网络的边缘部分,其作用是进行信息处理,路由器在核心部分,其作用是按照存储转发的工作方式进行分组交换
  • 计算机通信时计算机中的进程(即运行着的程序)之间的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通信方式是 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连接方式(P2P方式)
  • 客户和服务器都是体系中涉及的应用进程。客户时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 按作用范围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和个人局域网PAN
  • 计算机网络中最常用的指标是: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和信道(或网络)liyonglv
  • 网络协议即“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
  • 五层协议的体系由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或网际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组成。运输层最重要的协议是TCP和UDP协议,而网络层最重要的协议是IP协议

Xmind 思维导图 可编辑文件
[思维导图 SVG 文件 浏览器可浏览版本]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THATMASTER/85183101)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网络,http,p2p,网络协议,tcp/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