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达克效应(又称邓宁-克鲁格效应)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认为自己啥都知道,自信心爆棚,觉着自己知道的就是整个世界。可谓井底之蛙;
知道自己不知道:随着接触的东西多了,慢慢觉着自己不懂得太多了,随之自信心降低了很多。但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才会有改变的可能;
知道自己知道:随着时间的沉淀,懂得越来越多。随之自信心慢慢提高上来了;
不知道自己知道:这种人可以说是大师级人物了。对于各种知识与经验信手拈来,对于他们来说不自觉的就是一种常识了;
大部分人都处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人.
第一种怎么破,要拓宽自己的技术视野,多途径接触行业里边的牛人(技术课程、技术论坛、技术大会,技术公众号等).多看看外边的世界,而不只是停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慢慢的你就是第二种人了,慢慢的就淡定下来了.
(2)墨菲定律
维基百科给出的解释是“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就一定会出错”,
我的认识是我们大多数开发人员有时候做了很简单的一个开发改动,觉着不需要自己测试。然后实际上多数时候发到QA都会测出一些问题,心存侥幸的那一部分正好被应验。
我们要严谨对待每个场景。但是有时候有些场景局限于我们的技术能力或者业务能力。不是细心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样通过其它途径来提高自己了,提高技术能力是一个维度。
(3)白往黑归
看问题只看表面.现在社会浮躁,应该提倡深度思考。
比如:同一个网站分给两个技术能力不同的两个团队去做,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当然指的更多是视觉效果。
从这个网站视觉和功能层面上来说,然后我们就觉着这两个团队技术能力没什么差别。但是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存在认知误区的。尤其是对开发人员来说,我们评定开发人员技术能力的高低,不能仅仅存在于视觉上的,我们要看这背后的代码层面的东西,比如看看哪个个团队用的技术点更细腻、的技术点更多、设计思想优秀、易扩展等等。当然如果纯粹以结果为导向那也无可厚非。
(4)技术素养
一般来说我们做开发过程中觉着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开发人员(非码农),总得有那么点技术素养是吧,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纯粹的搬砖的,那也无可厚非。
比如说算法,数据结构,网络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更高一层的就是数学。如果把这些基础打牢,相信再需要掌握一些新技术的原理就很容易,就会很容易上手,并且学习一项新技术的时候看待的维度也会不同。再把英文学好,多看看国外的一些论文,提高一下自己的逼格,当然这不是为了炫技,因为好多新技术都是从论文演变过来的。而是我们要对这个世界充满一些好奇,多一些思考。
(5)框架追随者
不断学习新框架的使用,感觉会用这么多框架感觉很牛逼啊,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
其实一直陷于一个误区,可能跟自己以前的认知不够也有关系。框架总有过时的时候,但是底层的基础知识(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和算法等等)基本上在历史的大潮流中变动很少。但是大部分人有些本末倒置,对于一些基础知识不闻不问,反而花了很多精力去学习框架的使用。时间长了,疲于追框架,难免也会打击人的积极性。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很难构建起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如果到了35岁,不淘汰你,淘汰谁。追随框架十年和一年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
(6)大而全,忽略技术细节
可能跟这个时代浮躁也有关系,大家都喜欢谈论大而全的东西,而忽略技术细节。俗话说就是活糙不细。我们现在获取技术咨询的途径多种多样。看一上午技术博客或公众号恶补就可以说出以前未听说过的一堆技术名词来,我们大多人更多的关注在这些技术动态,技术文章,知道某个技术名词成为了我们炫技的资本。但是技术是需要沉淀的,通常来说也要一万小时定律,这都是有道理的。我们可真不敢说我看了几天新技术就能把它掌握了,当然天才除外。所以说还是沉下心好好思考,好好学习。我们只管好好努力沉淀,剩下的交给时间吧。
(7)同理心
俗话说将心比心,看过纳德拉的刷新这本书,里边感触最深的就是同理心这个词。
用心去感触对方的想法,站在对方角度上考虑问题,它可以化解好多不必要的矛盾,可以把事情推到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https://wiki.mbalib.com/wiki/%E5%90%8C%E7%90%86%E5%BF%83
最后:疫情期间好好努力,时刻准备着,慢慢构建起自己的技术护城河,毕竟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