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
单选 1*20=20
多选 2*10=20
判断 1*10=10
简答 5个36分
材料分析 14分
选择判断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6个是)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与主义(核心)。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最鲜明的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6.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世间:19世纪40年代,标志为: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问世。
7.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的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矛盾、运动变化和发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行而上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主义。
8.《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9.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人民性(本质)、实践性(首要基本)、发展性。
10.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12.哲学的基本问题:1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你凭感觉认为,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系,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先验论则是唯心主义认识论)2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为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的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
1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物质存在的方式P3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4.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15.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一种能动反映。
16.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17.事物的变化发展: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1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1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的发展中的作用(P44)
20.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1.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3.矛盾的特殊性:每个事物都有其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2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概念+肯定因素+否定因素(P48)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26.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必然和偶然;现实与可能(P5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2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8.实践->认知->真理->价值
29.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实践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30.实践形式的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31.认识的本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P80)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
3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33.实践的主体: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的客体:实践客体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4.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再实践中才能被检验和发展。
3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都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任何客观真理都有: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客观性表达的绝对性。
36.真理与谬误(P97)真理的检验标准(P99)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
37.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P108)材料题可能
38.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39.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起决定作用。
40.社会意识根据不同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形态。
41.什么是交往: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
42.交往的作用: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3.评价历史任务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段分析方法
4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动力,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做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伟大的历史杠杆”。
45.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46.在当代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用户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是人民群众的范畴。
47.群众是划分阶级的,阶级通常由政党领导的,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
48.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因素。
49.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的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外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50.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外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51.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的耗费。
52.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54.价值规律是商品产生和商品交换的规律。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说明: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55.价值规律在对于经济活动进行自我调节时,也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其二,阻碍技术进步。其三,导致收入两级分化。
5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91)
5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的基本矛盾。
58.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P204)
5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P204)
60.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P216)
6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具体的劳动转移到产品中。
62.资本主义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6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过剩。
64.国家垄断主义的生产和发展说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
65.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有: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条件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 (主观和客观错误)
66.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在于它们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速度,将历史的结果注入个人特征。
67.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劳动,商品的社会属性,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68.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阶级关系,资本是历史的范畴。
69.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机械决定论。
7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7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社会分工。
72.资本的积累实质是:用暴力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7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生产和发展表明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奏。
7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75.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76.党的群众路线内容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和从群众中去。
77.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因素有很:阶级斗争,科学技术,社会革命和改革,社会基本矛盾。
78.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雇佣劳动制度,追求剩余价值。
79.“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80.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81.历史的观点看,人类解放就是: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82.人类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在于它是:实践的。
83.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84.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世界是可知的。
8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把物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不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86.事物发展的正确描述:新陈代谢,辩证的否定,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连续性与跳跃性的统一。
87.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主要缺陷是它们没有看到:人民思想动机背后的社会存在动因,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
88.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的生产者占有必须放弃使用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89.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发现无产阶级是变革社会的力量,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从正义,平等的愿望和道德出发,引出社会主义的结论,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依据。
9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是:在揭示人类社会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旧世界中阐述未来新世界的特点,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把细节上的规定留给未来的人决定。
91.人所表达的愿望就是人的客观需求(错误)
92社会形态是依次更替的,跨越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来发展是错误的。(错误)
93.所有商品的价值是同性质的(正确)
94.商品不等价交换现象是违背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错误)
95.“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9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不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9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98.简答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99.资本有机构成具体体现在:不可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100.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101.在资本主义市场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10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03.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在于:它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它促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它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方法。
104.辩证的否定:事物的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105.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的过程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原理。
106.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明确指出人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简答题
1.物质的定义?及其特点(1)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能动作用)?(1)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特点?
1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有其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4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联系是矛盾着的事物的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5实践的本质?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
2第一,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3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4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6.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交往及其作用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
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活动。
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3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9.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10.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地分配
11.劳动是什么,劳动力如何成为商品?(1)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因为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12.意识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
1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
2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3人类是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4人工智能能够获得人类意识中可以化约为数字信号的内容,但人脑中总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被化约束的。
莫名其妙:(应该不考)?
1.简述剩余价值与利润率的区别
2.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4.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
6.简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2)
7.真理为什么是具体的,历史的
8.阐述资本的现象和资本的本质。
9.矛盾的同一性。
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