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是存储引擎用于提高数据库表的访问速度的一种数据结构
优点:
缺点:
数据是存储在磁盘上的,查询数据时,如果没有索引,会加载所有的数据到内存,依次进行检索,读取磁盘次数较多。有了索引,就不需要加载所有数据,因为B+树的高度一般在2-4层,最多只需要读取2-4次磁盘,查询速度大大提升
where
条件中用不到的字段不适合建立索引索引的数据结构主要有B+树和哈希表,对应的索引分别为B+树索引和哈希索引。InnoDB引擎的索引类型有B+树索引和哈希索引,默认的索引类型为B+树索引。
B+ 树是基于B 树和叶子节点顺序访问指针进行实现,它具有B树的平衡性,并且通过顺序访问指针来提高区间查询的性能。
在 B+ 树中,节点中的 key
从左到右递增排列,如果某个指针的左右相邻 key 分别是 keyi 和 keyi+1,则该指针指向节点的所有 大于等于 keyi 且小于等于 keyi+1。
B+ 树索引的本质就是 B+ 树在数据库中的实现,它是目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中查找最为常用的索引。
B+ 树是从最早的平衡二叉树演化而来的,但是 B+ 树不是一个二叉树。
简单介绍下:B+ 树是为磁盘或其他直接存取辅助设备设计的一种平衡查找树。在 B+ 树中,所有记录节点都是按键值的大小顺序存放在同一层的叶子节点上,各叶子节点之间通过双向链表进行连接。
也就是说,B+ 树的叶子节点存储真正的记录,而非叶子节点的存在是为了更快速的找到对应记录所在的叶子节点。如下图是一个高度为 2 的 B+ 树:
进行查找操作时,首先在根节点进行二分查找,找到key
所在的指针,然后递归地在指针所指向的节点进行查找。直到查找到叶子节点,然后在叶子节点上进行二分查找,找出所对应key
的数据项。
哈希索引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对于每一行数据,存储引擎会对索引列进行哈希计算得到哈希码,并且哈希算法要尽量保证不同的列值计算出的哈希码值是不同的,将哈希码的值作为哈希表的key值,将指向数据行的指针作为哈希表的value值。这样查找一个数据的时间复杂度就是O(1),一般多用于精确查找。但不适合范围查找
所谓哈希索引也就是得益于哈希算法的快速查找特性,不过哈希索引的致命缺点就是无法范围查询。并且 InnoDB 中哈希索引是自适应的,也就是说 InnoDB 存储引擎会根据表的使用情况自动为表生成哈希索引,不能人为干预是否在一张表中生成哈希索引。
名为primary的唯一非空
索引,不允许有空值。
索引列中的值必须是唯一的,但是允许为空值
。
唯一索引和主键索引的区别是:唯一索引字段可以为null且可以存在多个null值,而主键索引字段不可以为null
唯一索引的用途:唯一标识数据库表中的每条记录,主要是用来防止数据重复插入。
在表中的多个字段组合上创建的索引,只有在查询条件中使用了这些字段的左边字段时,索引才会被使用,使用组合索引时需遵循最左前缀原则。
只能在CHAR
、 VARCHAR
、TEXT
类型字段上使用全文索引。
普通索引是最基本的索引,它没有任何限制,值可以为空。
如果 SQL 语句中用到了组合索引中的最左边的索引,那么这条 SQL 语句就可以利用这个组合索引去进行匹配。当遇到范围查询(>
、<
、between
、like
)就会停止匹配,后面的字段不会用到索引。
对(a,b,c)
建立索引,查询条件使用 a/ab/abc 会走索引,使用 bc 不会走索引。
对(a,b,c,d)
建立索引,查询条件为 a = 1 and b = 2 and c > 3 and d = 4
,那么a、b和c三个字段能用到索引,而d无法使用索引。因为遇到了范围查询。
如下图,对(a, b) 建立索引,a 在索引树中是全局有序的,而 b 是全局无序,局部有序(当a相等时,会根据b进行排序)。直接执行b = 2
这种查询条件无法使用索引。
当a的值确定的时候,b是有序的。例如a = 1
时,b值为1,2是有序的状态。当a = 2
时候,b的值为1,4也是有序状态。 当执行a = 1 and b = 2
时,a和b字段能用到索引。而执行a > 1 and b = 2
时,a字段能用到索引,b字段用不到索引。因为a的值此时是一个范围,不是固定的,在这个范围内b值不是有序的,因此b字段无法使用索引。
聚集索引的叶子节点就是整张表的行记录。InnoDB 主键使用的是聚簇索引。聚集索引要比非聚集索引查询效率高很多。
先来看聚集索引,对于 InnoDB 存储引擎来说,表采用的存储方式称为索引组织表(index organizedtable),也即表都是根据主键的顺序来进行组织存放的。
而聚集索引就是按照每张表的主键构造一棵 B+ 树,同时叶子节点中存放的即为表中一行一行的数据,所以聚集索引的叶子节点也被称为数据节点。
也就是说,聚集索引能够在 B+ 树索引的叶子节点上直接找到数据。并且由于定义了数据的逻辑顺序,查询优化器能够快速发现到底是哪一段范围的数据页需要扫描。比如用户需要查询一张用户表,查询最后注册的 10 位用户,由于 B+ 树索引的叶子节点是基于双向链表的,所以用户可以快速找到最后一个数据页,并取出 10 条记录。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情况下查询优化器倾向于采用聚集索引了。
可以这么说:在聚集索引中,索引即数据,数据即索引。
另外,由于数据页只能按照一棵 B+ 树进行查找排序,或者说无法同时把数据行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所以每张表只能拥有一个聚集索引。
如果主键都没有,表怎么存???
不显示定义主键 != 没有主键。
如果在创建表时没有显式地定义主键,InnoDB 存储引擎会按如下方式选择或创建主键:
_rowid
作为主键那如果表中有多个非空唯一索引时怎么办呢? InnoDB 存储引擎将选择建表时第一个定义的非空唯一索引为主键。需要注意的是!主键的选择根据的是非空唯一索引定义的顺序,而不是建表时列的顺序。
主键和索引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
主键是一种约束,这个约束用来强制表的实体完整性,一个表中只能有一个主键约束,并且主键约束中的列值必须是非空且唯一的。
而聚集索引它作为一种索引,其目的不是为了约束啥,而是为了对数据行进行排序以提高查询的效率,换句话说它决定的是数据库的物理存储结构。
⭐ 形象点说,一个没加聚集索引的表,它的数据是一行一行 无序 地存放在磁盘存储器上的。而如果给表添加了聚集索引,那么表在磁盘上的存储结构就由一行一行排列的结构转变成了 树状结构,也就是 B+ 树结构,换句话说,就是整个表就变成了一个索引,也就是上面提到的 “索引即数据,数据即索引”。
所以,不要说 “主键就是聚集索引”,应该这样说:“聚集索引一般都是加在主键上的”。
也称为 非聚集索引、二级索引
区别: 辅助索引的叶子节点并不包含行记录的全部数据。
简单来说,一行记录我们可以用 “key + value” 这样的组合来标识,聚集索引中的叶子节点存储的就是这一整个组合,而非聚集索引中的叶子节点只存储了这个组合中的 key,
也就是说,辅助索引的叶子节点包含的是:每行数据的辅助索引键 + 该行数据对应的聚集索引键。
假设有张 user 表,包含 id(主键),name,age(普通索引)三列,有如下数据:
id name age
1 Jack 18
7 Alice 28
10 Bob 38
20 Carry 48
画一个比较简单比较容易懂的图来看下聚集索引和辅助索引:
覆盖索引的目的就是避免发生回表查询
,也就是说,通过覆盖索引,只需要扫描一次 B+ 树即可获得所需的行记录。
select的数据列只用从索引中就能够取得,不需要回表进行二次查询,也就是说查询列要被所使用的索引覆盖。对于innodb表的非聚集索引(辅助索引),如果该索引能覆盖到查询的列,那么就可以避免对主键索引(聚集索引)的二次查询。
在上述的表结构中, 如果查询条件为主键,则只需扫描一次聚集索引的 B+ 树即可定位到要查找的行记录。举个例子: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id = 7;
如果查询条件为普通索引(辅助索引) age,则需要先查一遍辅助索引 B+ 树,根据辅助索引键得到对应的聚集索引键,然后再去聚集索引 B+ 树中查找到对应的行记录。举个例子: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age = 28;
上述 select * 等同于 select id, age, name 对吧,id 是主键索引,age 是普通索引,而 name 并不存在于 age 索引的 B+ 树上,所以通过 age 索引查询到 id 和 age 的值之后,还需要去聚集索引上才能查到 name 的值。
第二步,查聚集索引:
这就是所谓的回表查询,因为需要扫描两次索引 B+ 树,所以很显然它的性能较扫一遍索引树更低。
覆盖索引的目的就是避免发生回表查询,也就是说,通过覆盖索引,只需要扫描一次 B+ 树即可获得所需的行记录。
上文解释过,下面这个 SQL 语句需要查询两次 B+ 树: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age = 28
我们将其稍作修改,使其只需要查询一次 B+ 树:
select id from user where age = 28;
之前我们的返回结果是整个行记录,现在我们的返回结果只需要 id
id 是什么?主键索引(聚集索引),age 是什么?普通索引(辅助索引),age 索引的 B+ 树的叶子节点存储的是什么?辅助索引键 + 对应的聚集索引键
所以这条 SQL 语句只需要扫描一次 age 索引的 B+ 树就可以直接提供查询结果,不需要回表。也就是说,在这个查询里面,索引 age 已经 覆盖了 我们的查询需求,我们称为覆盖索引(所以覆盖索引其实就是一种联合索引)。
由于覆盖索引可以减少树的搜索次数,显著提升查询性能,所以使用覆盖索引是一个常用的性能优化手段。
再回到这条语句: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age = 28;
如果想要使用覆盖索引对这条语句进行优化,该如何做?
很简单了,对吧,我们只需要把 age,name
设置为联合索引就可以了:
create index idx_age_name on user(`age`,`name`);
此时 age 和 name 作为辅助索引键都在同一棵辅助索引的 B+ 树上,所以只需扫描一次这个组合索引的 B+ 树即可获取到 id、age 和 name,这就是实现了索引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