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事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周围的人都反对你,你要怎么办呢?

如果你认为你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但是其他人都不认可呢?

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干扰与反对,你能持续做下去么?

你会因为遇到阻力和困难,放弃坚持做一件事情么?

你会因为信心不足和自我怀疑,让行动停滞不前么?

最后,如果你对以上问题没有明确的想法,你想不想参考一下其他人的做法呢?

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想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之后我发现,如果把这个问题推演到极致,就是看一下国家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

国家和国家之间会有不同的观点,国家自己的战略与发展,可能会受到周边国家的不同应对。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如何团结起来,如何统一思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应对,可以给我们个人启发。

而国家如何做这件事情,就会离不开一个词,叫做“意识形态”。学习和研究关于意识形态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借用国家级的智慧,应对个人的问题。

1、 什么是“意识形态”

如果直接把这个词拆开来看,就是“意识的形态”。意识本身是不可见的,务虚的,而形态却是有外形的,可见的。当我们讨论意识形态的时候,本质上是做了一次隐喻的变换。把那些不可见的,变成可见的,变成形态,于是我们就可以研究、分析、讨论、比较,甚至进行管理与改进。这就像如果你不把你脑子里转瞬即逝的想法写下来,变成文字,这些想法就没有了形态,其他人也无法了解研习。而当你把这些想法变成文字,这些就变成了可以讨论、可以传播的对象。

为什么会产生“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简单概括一下。在启蒙时代以前,普通人是没有资格获得知识的。面对世界上的各种现象,老百姓就是听智者说,然后照着做。而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一个是世界得到了更加系统化,更有条理的解释,比如伽利略、牛顿对科学作出的贡献。另一个是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18、19世纪,西方社会曾经以非常粗暴的方式完成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人们结束了千百年来与土地共生的生活,原来有天有地的日子,现在要搬到居住区和人挤在一块居住。你可以想想,原来一家人住在乡下,有天有地,哪怕穷一点也很开心。现在要在城市里和一群人住在一起。虽然住得那么近,但是心理上反而是疏离的。于是民众感到恐慌,感到不适,找不到方向,人生迷茫。

这个时候,学者、哲学家以及政治家们,便埋头研究、梳理、解释以及合理化这些现象。而其中一些合理化的理论,就会变成政治意识形态。俞可平教授在《社群主义》中说:“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灌输给公民的,要求公民无条件信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意识形态并不是什么‘理念的科学’,只不过是特定的一群人用来自我辩护的一种虚构。”

意识形态会涉及四个特征。

(1)首先这是一个政治术语。所以当我们因为生活中遇到困惑而学习“意识形态”的知识,我们其实是在向政治学寻找智慧。

(2)意识形态包含了对现状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意识形态提供了希望,让我们有奔头。

(3)意识形态有行动导向,提供了明确的步骤,而不仅仅是描述一个美好未来。

(4)意识形态是群众取向,用简单词语陈述,鼓舞人们努力达成目标。

如果你理解了这四个方面,你会发现,我们对于生活需要寻找意义,那我们可以从意识形态的知识领域中,找到一些启发。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很多人对意识形态有偏见。一是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的问题,二是也不知道什么是意识形态,三是认为意识形态是在洗脑。其实如果平静下来学习,会发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真知灼见与普适智慧。

2、加强“意识形态”敏感性

你认为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可以没有父母么?可以没有家庭么?目前人类还做不到无性繁殖,我们每个人出生,都必然会有自己的家庭环境。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父母,都无法否认自己的父母的存在。

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必然会从属于某个国家,而一个国家必然会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在意识形态上下功夫。意识形态就像空气,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认知空间,只不过我们很多人对此无感知。这种无感知虽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对时代有更多了解,想要借助更大格局的智慧帮我们提升认知,那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培养敏感性。

3、我们生活的国家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今年是我们国家建立70周年。那我们国家以什么样的理念作为我们的“意识形态”呢?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一个思想清醒的人》,里面提到 “马克思主义”。我们国家的宪法里写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

作者说,“现实地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关于公有制经济的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支撑力量,抽去了马克思主义,就无异于抽掉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根基”。

作者还说到,“放弃马克思主义无异于自我解除精神武装,除了在思想上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以外,还能有什么结果呢?”

当明确了这一点以后,剩下的就是争取人心,让更多的人能理解、支持。所以作者说,“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一个争取人心的工作,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作者还说,“让大家把话说出来,然后巧妙地、艺术地再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意识形态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4、如何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

我认为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不同,而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不知道怎么办。我们看看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是怎么处理的。

(1)底线清晰,不惹事,不怕事

作者首先引用了总书记的“三个地带理论”。“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

不仅是意识形态,我们做任何事情,不也是这样的道理么?但是有时候我们会搞不清主次,我们应该巩固红色,争取灰色,而不是只在黑色上花费大量时间。

作者说,“高明的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是在坚持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推动形成思想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面对矛盾我们要一味妥协。“当矛盾出现对抗特征的时候,当然要采取激烈的手段和措施;当矛盾出现非对抗特征的时候,要采取相对温和的手段和措施。”

作者还说,“意识形态的工作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掌声和喝彩而去做的。反过来,嘲讽和谩骂无论再恶毒,也不能放弃去做某些意识形态工作。”

这说的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说的本质上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你心中有想法,那你要去做。如果有人反对你,就多争取。但是如果出现对抗的矛盾,你要有激烈的手段。如果矛盾缓和,你该温和也要温和。

底线清晰,不惹事,也不怕事,这不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么?

(2)坚守原则,灵活应变,贴近时代

有一句话叫,“子不嫌母丑。”毕竟这是你的娘,是你无法改变的。而如果我们认定要坚守一条信念,那面对时代的变化,我们如何坚守?

作者说,“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通过固守马克思主义传统话语的方式来坚持它。”“只要我们能够讲出一个个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好故事,马克思主义就永远不会过时;过时的,只是那些看待马克思主义的老眼光而已。”

所以核心在于,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可以变的,什么是不可以变的。

可以变的,随便怎么变,都可以。不能变的,坚决不要变。

芒格说,“在商界有一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准则,分成两步: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不仅在商界如此,在哪里都一样。

参考阅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98597/

做一个思想清醒的人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649749/

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285631/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做事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